记得曾看过一个幽默剧,剧中一个温文尔雅、略显紧张的驾车人被坐在副驾位置上的乘客鄙视为新手。然后,当这位乘客开车时,他一下子变得暴躁不安,连喊带骂、频频抢道,并且潇洒地告诉原来的司机:“看,这才是老司机。”
尽管剧中情节有些夸张,但是也反映了当今的现状,平时恭敬谦逊的“小萝莉”开车后都会在“路怒症”的催化下变成脾气暴躁的“女汉子”。而随着私家车的日益普及,这样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每天的早、晚高峰,路上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时不时传出的一两句叫骂声,都体现出人们的焦急和暴躁。
生活中,由于两辆车互不相让造成的事故也不少,而事故又会造成堵车,随着堵车时间的越来越久,被堵的司机就会变得越发急躁,抱怨事故当事人开车抢行,不懂得相互谦让。既然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如果我们把“让行”作为对通畅出行的一种“投资”,或许就能立竿见影地得到回报。没有戾气,就会少一些事故,自己不用浪费时间等交警、跑保险公司,后面的车也不用按喇叭、绕行甚至延续负面情绪,交通自然也就更加通畅了。交通是个大环境,礼让先行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这个大环境。大环境好了,开车人才能舒心地开车。
如此看来,一个司机的心情,可能关系到城市交通的通畅程度。既然开车没有不并线的时候,那我们为什么总是跟自己的时间和心情过不去呢?心情好了,开车上路就不抢道了。等到每辆车的行车间距拉开之后,或许我们会发现,车速反而更快了。另外,文明交通宣传口号不也说了:“宁可让三分,也不抢一秒。”开车在路上,“让”字时常挂心头,才是最好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