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1)之不逮(2)也。”
【译文】
孔子说:“古人的承诺不轻易说出,怕做不到而感到羞耻。”
【评析】
(1)躬:表示自身。
(2)逮:指达到。
本章夫子托古言志,意在阐明言行一致,有诺必践。
《论语》中多有这方面的记述。《学而·第一》篇里,夫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应做事勤勉而说话谨慎。《宪问·十四》篇里,夫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嘴上说的超过了实际做的而感到羞耻。夫子“祖述尧舜”,仰慕三代,他认为在那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人人讲求信义,遵道而行。而自春秋以来,礼乐尽失,世风日下,道德败坏,夫子深感今不如昔,于是倡导大家仿效先贤,言之有出,行必有终。几乎是与夫子同时代,有一位德行高尚、讲求信用的吴国公子,名叫季札,也称延陵季子。一次,季子出使鲁国途径了徐国,顺便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季子,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他注视着季子端庄的仪容、得体的装束,忽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了。这把剑构思精审,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华丽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样的气质,才配得上它。徐君虽然喜欢,却不好表达,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子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思付:“待出使任务完成之后,一定要将这把剑送给徐君。”怎耐世事无常,等到季子出使返回,徐君已经过世了。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感伤,将这把长长的佩剑挂在了墓前的树上。随从的人疑惑地问:“徐君已经过世,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说:“徐君虽然走了,但我内心对他已有承诺。君子讲求诚信,怎么能因为他的去世而抛弃应有的信义,违背原本的初衷呢?”
(第7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