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市人民公园悬索桥完成修复、加固后重新开放。穿过古色古香的桥头堡,走上悬索桥,许多市民拍照留念。“这座桥还是我小时候的样子。”今年57岁的靳全星说。
市人民公园建于1957年,是焦作市建园最早的综合性公园。60多年来,公园里的吊桥上、亭廊下、小湖里,承载着几代焦作人的美好回忆。今年9月份以来,市园林部门在人民公园改造提升中,践行保护理念,注重修旧如旧,为城市留住记忆,为群众留住乡愁。
悬索桥上留记忆
“保持桥梁的原始风貌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11月10日,走在市人民公园悬索桥上,靳全星谈起修复、加固工程时说。
有着30多年工龄的园林老员工靳全星,是本次改造提升工程负责人之一。
据靳全星介绍,市人民公园悬索桥是全省唯一的公园悬索桥,长100米,宽2.8米,建成于1964年。如今,它不仅是市人民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焦作人耳熟能详的重要人文景观。按照市园林绿化中心的要求对其进行修缮、加固,要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强化对老建筑的保护。
其实,保护老建筑就是保护城市记忆。这座悬索桥被老焦作人称为老吊桥。1968年,照相馆在市人民公园内开张。从那时起,老吊桥不但留在了老照片中,更留在了焦作人的记忆深处。
“现在,人们可自由出入公园,手机随时随地能拍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人民公园悬索桥上拍张照片,是很时尚的事情。当时,人们会将相片装进相框,挂在家里的墙上。”靳全星说。
60多年来,风雨侵蚀,这座悬索桥有记载的大修已有2次,因存在安全隐患曾在2001年至2008年封闭禁行7年。上一次大修是2008年,通过大修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度以及过桥的舒适度。
近年来,这座悬索桥的桥面防腐木板破损老旧,基础钢结构严重生锈,既影响美观,又存在安全隐患。今年9月份以来,市园林部门再次对这座悬索桥进行修复、加固。
如今,在刻有“一桥飞架”“寒锁横桥”的古色古香的桥头堡外,园林部门还设计有微地形,增加了植物组团,丰富了植物层次,将悬索桥衬托得更加美丽。
“桥梁建设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还要注重美化、景观效果。”靳全星说,这座老吊桥坐落在环境优雅的城市公园内,通过环境衬托、保护古朴的原貌,要将其打造成“凝固的艺术,无声的乐章”,让游人走在上面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古亭廊下寄乡愁
11月1日,市人民公园仿古文化长廊内,美术师梁森、何伟认真端详照片,一笔一画进行彩绘。
这座仿古文化长廊,取名“山阳画意”,与四个仿古亭子——春晚亭、夏日亭、秋月亭、冬瑞亭,合称为市人民公园的“四亭一廊”,均建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近年来,“四亭一廊”顶部瓦片脱落,外侧涂漆脱落,部分结构破损,不但影响古建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9月份以来,施工人员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前提下,首先对“四亭一廊”修复加固,改造内容主要为更换琉璃瓦和部分构件、涂外墙漆和木构件油漆以及进行防水处理等。
然后,再对建筑上的彩绘进行原貌复原。为了保留原有的文化符号,修复之前,美术师将“四亭一廊”原有的彩绘、文字进行拍照,然后对照照片将原有彩绘、文字进行复原。
记者看到,彩绘内容十分丰富,是焦作地域文化的浓缩。其中,有焦作历史文化、故事传说、文化名人、风景名胜等介绍。又有山阳城遗址、胜利街、光荣塔、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老街道、老建筑的文化记忆,还有市人民公园悬索桥、翠月湖、动物园等景点介绍。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化内容全部用国画与书法来表达,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不能只保护物质空间,对‘活的文化’更要进行保护。”市园林绿化中心一位负责人说。
老公园里传文脉
近年来,我市新建公园越来越多,自然风光变美的同时,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城市文脉显得尤为重要。
“一条马路一个岗楼,一个公园一只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焦作印象中,已有市人民公园的影子。
1957年,全市大力开展绿化造林运动,广大群众在城建部门的指挥下,齐心协力,短短几个月便建成了当时焦作唯一的一座大型公园——人民公园。
“作为焦作最老的公园,除了老吊桥和‘四亭一廊’外,人民公园内还有很多老建筑、名木名木,都在我们的保护范围。”市园林绿化中心一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市人民公园翠月湖始建于1958年,最早由全市妇女及学生参加挖湖,起初的名字为妇幼湖,后来改名为三八湖,1985年才改称翠月湖。近年来,我市曾对翠月湖进行维修改造,环境焕然一新。
1964年建成的悬索桥,将市人民公园东西两个区连成一片,促进了群英河东岸的开发。市人民公园动物园在这一时期建成,是河南省较早的动物园之一。近年来,市园林部门将动物园老建筑列为保护对象。
此外,建成于1961年的猴山,建成于1964年的回音厅,建成于1985年的假日雕塑等都得到了保护。
近年来,路面老旧破损,悬索桥锈迹斑斑,公厕墙体倾斜,亭廊瓦片脱落,市人民公园给人留下老旧印象,存在安全隐患。今年9月份以来,市园林部门对市人民公园实施11个专项工程,进行改造提升。在尊重公园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大幅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
公园是一个城市的会客厅,展现一个地方的风貌,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未来,我市公园建设及改造提升,将坚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原则,让公园的每一处风景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每一个老建筑都能唤起心底的乡愁记忆。
图① 改造提升后的悬索桥。
图② 改造提升后的“寒锁横桥”桥头堡。
图③ 焕然一新的长廊。
图④ 重新翻修后的亭子。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