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新冠肺炎疫情还未走远;2021年夏季,突破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又从天而降,包括我市在内的许多城市陷入抗洪、防疫的双重“战役”中。
灾害频发,催人深思:城市如何才能在各种“黑天鹅”事件中翻盘逆袭,让自己更加“扛打”?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国内外众多城市的共识。
顾名思义,韧性城市就是城市有“韧性”,在外力的压迫下能积极“回弹”。韧性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动城市建设大更新,更加重视“里子工程”,建设韧性城市,推动城市发展向内涵式提升转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为安全、更为便捷、更为现代化的生活。
那么,焦作距韧性城市还有多远?该如何建设韧性城市?近年来,焦作在应急响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朝着韧性城市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今年7月,我市发布防汛紧急通知:城区286个人防工程内的5万多辆机动车,必须在24小时之内转移到地面上安全地带。在这场全省人防系统史无前例的大转移中,有效避免了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创造了人防工程科学应对特大暴雨的“焦作样板”。
极端强降水中,面对行道树倒伏、地面塌陷、大面积积水等突发状况,相关部门应对得力,群众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人防部门以“铸盾焦作·2021”演练为支撑,加强沿黄九省(区)联合训练。防震减灾部门主动融入“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构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筑牢地震安全防护网。
今年夏季,随着市天河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人民防空紧急避难区的建成,我市已建成9处人民防空紧急避难区。我市创建全省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标准化建设示范市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人防工程维护管理达标率由27%提高到90%以上,确保人防工程始终处于良好战备状态。
建设海绵城市,也是提升城市韧性的举措之一。2016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海绵城市试点城市。5年来,我市已累计建成符合海绵城市要求面积22.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约55亿元。如今,我市又朝着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目标迈进。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韧性城市。
强化韧性城市规划引领,尽快编制或完善道路系统、排水防涝、污水管网、海绵城市、城市照明、城市更新以及停车场等专项规划,加快起草制订《焦作市市政基础设施灾后重建专项规划》。
实施十大安全工程。围绕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的城市安全体系,总投资61.05亿元,实施十大安全工程,包括河道安全、雨水消峰调蓄、排水防涝补短板、防灾综合指挥平台、桥梁安全、洪水行泄通道、窨井盖安全、雨水源头减排、浅山区蓄洪水库、河道卡点整治等工程,实现城区防洪排涝、引排通畅、丰枯调剂目标,大幅提高城市防范和抵御各类灾害风险的能力。
大力推进城市积水点综合治理和排水防涝补短板工作,按照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防汛水平;推广城市信息模型、建筑信息系统运用,提升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
通过实施田涧沟、小张河、新河等河道排水防涝建设工程,畅通洪水“走廊”,提升城区河道总体防洪能力;加快实施文昌路、怡光路铁路桥低区排水工程,确保汛期铁路桥下不积水;对老城区道路和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完善,切实提升重点路段排水防涝能力,基本消除建成区易涝点。
未来,我市将提高城市防灾、抗灾、救灾全方位的韧性,减少因灾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减少社会负面影响,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图① 市天河公园人民防空紧急避难区示意图。
图② 防汛抢险民兵在参加城区防汛应急演练。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