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落户东板桥的
豫剧名角李良贵(上)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21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户东板桥的
豫剧名角李良贵(上)

□王瑞才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陈素真
  范玉祥为李良贵画的画像。
  朱秀花
 
   

  李良贵是早年豫剧界很有名望的一个人物,他辈分极高,与一代宗师陈素真为师兄妹,曾与常香玉同台唱戏。李良贵本是原阳县人,最后却落户修武县东板桥村,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岁月,他的子孙也在这里扎根生活。

  ●李良贵其人

  李良贵1918年出生于原阳县齐街乡北黑石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父亲李青山去世。由于生活所迫,他从小就拜一代豫剧宗师孙延德为师学戏。李良贵聪慧好学,并有过目、过耳不忘的本事,到十二三岁就能把很多部的整场戏烂熟于心,各种行当角色都能饰演得精佳到位,嗓音一流,还把戏里的各种武打功夫练得出神入化。

  在开封民乐戏班,李良贵与比小他两个多月的陈素真是师兄妹。在孙延德一生教出的400多名徒弟中,李良贵与陈素真是佼佼者。

  严师出高徒,孙延德对李良贵、陈素真要求极其严苛,学戏稍有差错,就让他们跪在炉渣上,还得头顶一茶壶热水。两人都经过严酷磨炼,孙延德又看好他俩,就把一生所学全都传授给了他们,两人最终都成为唱戏的全能人才,唱腔上是各种角色运用自如精准,戏剧里所有武打器具如刀枪剑戟、棒锤鞭叉等样样精通娴熟。

  陈素真被称为河南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的代表,豫剧六大名旦(分别是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闫立品和桑振君)之一,以武功和唱腔在女演员中见长,六大名旦中的其余五人以唱功为主,陈素真则是武功和唱功具佳。民国时期,陈素真在开封被奉为“梆子大王”“河南的梅兰芳”等。

  在民乐戏班,李良贵与陈素真都是文武双全,互相切磋技艺,既互相佩服对方,又谁也不服气谁,就这样互相激励,把戏剧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境界。陈素真在13岁就成为戏剧教师收了徒弟,李良贵一生也收了很多徒弟。

  后来,李良贵在豫剧泰斗王海宴的影响下专攻红生,他洪亮的声音和绝佳的表演,把红生这一角色演到极致,当时轰动了黄河两岸,被称为“活闯王”“活法海”“活济公”等。

  李良贵随着师父和师兄弟一路往南演出,演到湖北又折回在信阳演出。由于李良贵戏剧艺术精湛,得到信阳一个剧团里一位漂亮姑娘的爱慕,这位姑娘当时也是信阳剧团里一位挑梁级的演员,两人结为连理,但是时间不长,他的这位妻子就病故了。

  李良贵出道后,在京剧界曾和多名著名演员组班演出,与年龄相仿的袁世海、李少春、尚小云、荀慧生等都成为了好朋友。

  在豫剧界,李良贵与李斯忠、闫立品、唐喜成等许多著名演员也极其相熟。那个时代,演员们许多都是互相碰班组合演戏,有一个时期,李良贵与比自己小四五岁的常香玉组合演戏,是最主要的挑梁演员,演出的总收入除戏班得一半外,另一半则是李良贵和常香玉均分。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豫剧演员崔兰田成立了兰光剧社,诚邀李良贵参加。就这样,兰光剧社辗转演出在大西北的广大地区,后又演出到内蒙古。李良贵在内蒙古买了大皮祆、小皮袄、皮帽等,这些皮制品成为他的资本,炫耀了很多年。1952年,兰光剧社到安阳演出,一连演了两个月,人们还不让剧社走,在市领导的诚恳挽留下,兰光剧社从此落脚安阳,成为安阳市豫剧团。

  被称为“豫剧小皇后”的宋桂玲,赴朝慰问志愿军归国后任安阳市豫剧团团长,亲眼看到了李良贵的能力。后来,宋桂玲先后到濮阳、开封、新乡等地工作,走到哪里就把李良贵带到哪里。

  1958年,李良贵到辉县参加大炼钢铁。辉县剧团团长周爱云获此消息后,特邀李良贵到辉县剧团。两年后,李良贵离开辉县剧团。临行时,剧团给了李良贵一辆白山牌自行车,另有2.3万元现金。李良贵只要了自行车,现金是坚辞不收,骑着自行车回到了老家北黑石村。

  回到家后,李良贵干起了说评书的营生。说评书的都是嘴功厉害,像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等,说的评书非常吸引人。李良贵不仅有嘴上功夫,更有表演功夫,是一面说一面表演。有一次,李良贵在新乡说评书,由于连说带表演非常精彩,围观的人越聚越多,人们的掌声、喝彩声连连不断。当时正是困难时期,人们都没有闲钱,有个人拿了个胡萝卜边吃边听评书。演出结束了,这个人的胡萝卜吃了一半,就把剩下的半个胡萝卜给了李良贵。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有给一个胡萝卜的,有给半个胡萝卜的。人们走后,给李良贵留下一堆胡萝卜,足足装了两麻袋。

  ●落户东板桥

  1961年过罢春节后的一天,李良贵所在地的乡领导罗云庆和爱人张全英找到李良贵,让他到张全英的娘家修武县东板桥村剧团教一段时期戏。李良贵不知道东板桥村剧团的底子,也不好拒绝,就说找个时间先到那里看看再说。

  就这样,有一天,李良贵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悄悄地去东板桥村了解情况。

  东板桥村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剧团,唱过歌剧、怀剧等,导演是本村村民范玉祥。范玉祥只上过两三年学,虽说文化程度不高,却凭着苦心钻研,无师自通,各种剪纸、纸扎、美术字、绘画、雕塑等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村里的民间杂耍如背桩、耍老虎等都是他指挥的。

  为了提高村剧团的水平,1960年年末,东板桥村邀请五里源乡的周根当剧团的教师。周根曾是修武县剧团的曲剧演员。

  1961年春节期间,东板桥村党支部书记申双印等几个人在同是村干部的张秋云家喝酒闲谈,说群众大都反映新戏(指的是豫剧)好听,村里却没有教唱豫剧的教师。当时,张秋云的妹妹张全英和妹夫罗云庆正好也在,张全英是原阳县的妇联主席,听到此事后说愿意帮忙给村里找豫剧教师。

  过罢年的一天,东板桥村剧团正在排戏,观众里多了一个外地老头,他就是悄悄来摸剧团底子的李良贵。观众中上了年纪的范承霸、贝拴、付福头、王长路等人发现了李良贵,也知道最近要来教唱新戏的教师,就说什么也不让李良贵走了。村领导让管理剧团的康小留到周根家说明了情况,从此剧团由唱曲剧改为唱豫剧了。

  东板桥村剧团的底子,李良贵认为尚可,就决定在这里教一段时期戏。过了些天后,村领导为挽留李良贵长期在这里教戏,就问他都有什么要求,李良贵很顾家,说只要把全家落户在这里,其他没有任何要求。于是,村里决定把李良贵一家迁到东板桥村。

  1961年春季的一天,村里派十七八岁的李小毛拉着平车,怀揣介绍信、粮票与生活费,去接李良贵的一家。次日早上,李小毛来到北黑石村李良贵的家。两天两夜后,除了李良贵的母亲不愿走留下来外,李良贵一家人起程前往东板桥村。

  傍晚走到一个地方,在野外的一个棚子里准备过夜,李良贵邀李小毛一同去看戏,李小毛觉得太累没有去看。后来,李小毛说:“其实李良贵是想去看他闺女唱戏,他知道闺女就在附近的一个地方演出。”李良贵的闺女叫李淑兰,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所生。

  李良贵的第二任妻子原是新乡剧团一个挑梁级人物,唱帅旦的,后来病逝。李良贵又娶了朱秀花为第三任妻子,生有女儿李小芸、儿子李刚锋,来到东板桥村后又生子李月锋、李宝锋、李宝川。

  1964年夏,我虚岁8岁,开始在本村小学上学。到校的第二天,班主任付小菊宣布比我大2岁的本班同学李小芸为班主席。李小芸是一位长得很美的姐姐,圆盘大脸,身材微丰,老师不在时就由她管理班里的秩序,哪个同学不安分了,她就会用铅笔敲其一下。当时我就想,被长得好看的姐姐敲一下,那也是一种享受,因此我也常常希望被她敲一下,她却从来没有敲过我。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李良贵的女儿。

  李良贵的大儿子李钢锋比我小一岁,我俩少年时期常在一起玩耍。李良贵家孩子多,每次我曾祖母给的点心他都舍不得吃,拿回家让孩子们吃。我曾祖母年龄大、辈分高、亲戚多,那个年代亲戚们来看望曾祖母拿的都是饼干、罐头等,很稀罕的,我和姐妹很少吃到,曾祖母几乎都把饼干、罐头等给了村里更困难的人。

  我上小学时,听闻李钢锋、李小芸的父亲和常香玉是同班同学,当时就吃了一惊。常香玉是何等的名望,我无法把一个农村人和常香玉联系在一起,后来还听李钢锋说他家里有父亲和常香玉同班的合影照,我才有点将信将疑。当时我就想,有机会一定去他家看看照片,直到如今却始终没有去看过,实在是遗憾。

  (本版照片均由王瑞才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