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月,我走进军营,部队驻地在广东省台山县上川岛。那时的上川岛颇具“巴山楚水”的味道,和今天的繁华相比,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尤显不足。
当时,部队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特别是星期天,不施工也不训练,扑克牌等还在禁止之列,尤其显得乏味。连队就鼓励战士外出挖草药,我心中窃喜:这下好了,我在老家就认识一些草药,一定会比别人挖得多。
但现实给我上了残酷的一课,由于地域和气候原因,家乡那些植物在上川岛很难生存,就连家乡遍地生长、有些泛滥的柴胡也难觅其踪。上川岛地形奇特,以山脊为界,南北植被不同。新兵训练时,我们住在岛的北半部,阳光充足,随处可见乔木。连队驻地在南半部,受海风影响,除了丛生的毛竹外,就是状如冬青的灌木,还有就是石缝中生长的茅草。
那年春节过后,有一段时间浓雾蔽日,竹丛灌木上全是水珠,床单、毛巾、衬衣、挎包等凡是白色的布料都生出了霉点。如此恶劣的环境,到哪找草药呢?因连队担心安全问题,不准进山深处挖草药,我就跟着老战士在环岛公路两边的山坡上找。这里主要有“两面针”,每片叶子正面有3根刺,背面有2根刺;“牛大力”是一种卵形叶片,有枣核状块根——当然块根比枣核大得多,据说人吃了后可增强体能、力大如牛,因此而得名。由于长期采挖,很难看到植株大一些的,我们就竭泽而渔,在附近挖植株很小的草药。我曾经挖到一个比鹌鹑蛋大些的“牛大力”,被老战士拿去了。而有些草药连队拒收,一个是“土茯苓”,很容易挖且不易晒干;另一个是“贯众”,山包之间、溪流两侧长有不少,用砍刀随便砍两根蒜白粗细、一米多高的主干,就有十几公斤。
为了能识别和挖到更多的草药,我拜托司务长买了一本《万山草药》,价格1元,红色塑料皮,图文并茂,较详细介绍万山群岛地域内的各种草药。这本书确实帮了不少忙,我按图索骥又认识了一些草药,如金银花、半夏等。我在战士中间落了个爱学习的好评。到了5月,部队移防广州郊区,满打满算也只有3个月挖草药时间,认识采挖的草药十分有限,令我遗憾。
在部队挖草药的经历,使我爱上了祖国的中草药宝库,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了一些中草药知识,让生活丰富多彩。一次,我领工人上山植树,一车间主任指着地上一棵“牛屎盘”说这是药材,我说学名叫“黄芪”。随后,我们就交流了一些平时常见的中草药的俗称和学名,工人们围在四周,听得津津有味。
我国的中草药是一个瑰丽的宝库,我们应该爱护它、了解它、发展它,让这个宝库走向世界,为全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