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改玲)非遗进校园,古韵有新声。记者昨日从沁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沁阳非遗牵手河南师范大学的故事,近期被《光明日报》报道。
目前,沁阳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9项,其中,国家级5项、河南省级12项、焦作市级25项、沁阳市级77项,全市非遗名录保护体系较为完善。近几年,每到暑假,河南师范大学的学生都会来到沁阳开展戏剧调研,整理剧本、录制资料、学习唱腔……“把已经泛黄破损、字迹模糊的手抄剧本,逐字逐句整理录入电脑。”现在已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任弦,对抢救“两家闲”的暑期社会实践记忆犹新。
“两家闲”是拥有独特方言唱词、唱腔的地方戏曲,在沁阳市及周边县市已流传300多年。河南师范大学师生的到来,让村里的老艺人们看到了希望。任弦和同学们并没有满足于把资料录入电脑,而是在一个月时间里学会了一出戏。一个月后,同学们的演出得到了村里人的称赞。随后,师生们不仅把“两家闲”带回了校园,还主动与景区和演出单位联系,帮助“两家闲”剧团寻找演出机会,增加收入。
河南师范大学成立的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协助沁阳申报“二股弦”“东路怀梆”“哼小车”等项目入选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回来我征西元帅徐震山,想当年老夫镇边关,边疆平稳无事端……”近日,怀梆戏曲《反西京》的铿锵唱词从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厅传出。在河南师范大学组织非遗项目的演出已经制度化、多样化。沁阳市文化旅游部门多次组织怀梆、“两家闲”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到学校展演,或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