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周末·美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再探苏寨 感受历史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21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探苏寨 感受历史
本报记者 陈东明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①
  ②
  ③
  ④
 
   

  我想念博爱老家了,想念苏寨村的老宅了。”因疫情一直待在兰州家里整理家族资料的陈九如说,梳理着老辈们留下的文字图片,对家乡的思念愈深。

  2014年,记者与陈九如第一次见面是在博爱县苏寨村。因历史原因,当时兰州陈家与家乡音信隔断已20多年,虽然放在200多年的牛肉面历史传承中,这仅仅是一瞬间。但初回老家的陈九如,看着祖辈们生活的地方,仍是感慨万千。

  陈家老宅在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2.5公里,从县城走十几分钟,便见一片砖基青瓦建筑群矗卧在村中,周围椿树环绕,显得古旧而庄重。

  走进陈家老宅,恍若走进历史幽径,嗅到了一种城市中没有的气息。这片古朴的民居,就是兰州牛肉面的发源地河南省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的陈家老宅。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在日前的微信聊天中陈九如说,寻根归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是血浓于水最至诚的精神归宿。那种流淌自祖先血管中的神秘力量,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源动力。

  陈九如说,想回去看看,再走进那沧桑的胡同,抚摸那已经历了几百年的老宅,重温父辈童真年代。陈家老宅是清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与先辈和后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留给世人太多回味与感叹。苏寨村每一个角落一种风格带给人们一种个性,这种淳朴的个性,那份老家的味道,全部组合成人们心中以往的故事。

  据考证,陈氏先祖原籍山西,明洪武年时随移民大潮而定居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亁隆年间,陈氏先人十一世陈可大(陈九如太祖),十二世陈广学(陈九如烈祖)在当时怀庆府以经营小车牛肉和牛肉面为生。临村的上庄姜和苏寨村的青口萝卜远近闻名,这两种辅料又是做牛肉面的极品食材。通过经营牛肉面和小车牛肉,陈家家境始有起色。

  始建于乾隆年间的陈家老宅,是博爱县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这座占地1100平方米的老房子,养育过陈氏家族几代人。

  老宅有四个院子,分别是主院、跨院、马房杂役院和后学院。正院里有两间书房,陈九如说,据老辈人介绍,书房里除了近万卷书之外,挂有许多名人字画。除了正院外,有两个跨院,一个后学院有五间房(家中的私塾),正院东有一个伙房院,再是客房东有个跨院是马房院,马房院是养马和放置马车的地方,马车是用马拉的车子,有专门载人和专门运货的两种,平时出行时用的箱式载人马车,这种马车如今在寨卜昌还有保存完好的。

  据其已故大哥陈世贵(陈九如大伯陈万选的长子)回忆:马房院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院内紧靠客房有三间马房其中两间安着一盘石磨,家里所用的面粉都是在那里磨的。除了自用外,也为村里没磨的人家服务。院子东边靠墙种着七八棵香椿树,相距十几米栽有几棵枣树,墙外则是我家竹园,往南靠东墙角有一猪圈,紧连的是有一便门,供车马进出,再往东有四棵榆树。西面进了侧门,挨着门有一鸡窝。院子中间是空地。由于没种什么,因而野草丛生,这里虽无什么奇花异草,它却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当放学后,老师不在时,孩子们就跑到这里来玩。掏麻雀、捉蟋蟀、挖蚯蚓等。孩子们还在院东的空地上学种菜,也有一点小收获。当时种的是黄瓜和红薯,大家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甜蜜蜜的。

  这座老宅是这个家族沧桑历史的见证,陈家后人坚持以耕读传世,以商养家,至陈氏第十三世才形成了今日陈家老宅的规模。

  现在老宅堂屋的五间房是1919年陈九如曾祖父陈谐声翻建的,街两边已有一部分改造修饰,马房院已破落年久失修,房子大部分已坍塌,成为一片废墟。

  陈九如说,陈家祖辈世代为耕读人家,陈维精的长孙陈谐声是从私塾开始到清赠六品官,是满腹经纶的“老夫子”,他既有“一肚子好墨水”,写一手好字,又是个“种田的好把式”。农忙时和弟弟陈和声赶牛犁田,下田播种。特别是到了每年年三十的这几天,辛苦了一年,整个苏寨村,近百户农家的对联基本上都是他和弟弟陈和声写的,他们能根据各家的特点,撰写对联,用对联答谢全村。丰年时大摆水席,灾年时布施接济乡邻。

  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陈谐声说:“耕读二字,重心在读”,读书不仅仅是为做官、经商,而是学“礼义廉耻”做人的道理,因为在家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因此除了“耕读传家”外,许多苏寨人家厅堂里也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半耕半读,亦儒亦农,既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乡村教育形式。

  陈谐声与陈和声的父亲陈位林也是同治年间太学生,陈位林深受父亲陈维精的影响,在少年时能把这个卤牛肉的配方写进“苏寨赋”这首藏字诗里,虽无严谨格律也无深邃寓意,但这终究是陈维精和陈位林父子俩对钻研食材烹制技法之见证。

  陈九如说,其父亲陈万通常常提起老宅里的字画,言其爷爷陈全天酷爱书画,书房放着一张梨木大案,案上叠放着各种名人字帖,几方名砚,彩釉笔筒,笔筒内插的大中小笔。左右两边各有斗大的景德镇官窑花瓶,一边花瓶插着满满的水仙,另一边花瓶插着本地的怀菊花,沁人心脾……

  陈谐声长子陈全天,父子二人乐善好施,自己却自奉俭朴,所居6间平屋甚为简陋,安之若素,名曰“清竹轩”。在陈九如的记忆中,前辈始终教导晚辈:知识和技能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因此,陈家后代牢记祖辈们的谆谆教导,祖传的一些烹调秘方才得以保存下来。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陈九如说,老家苏寨村是一个文风盛行的千年古村,世代耕读传家,传承着助人为乐行善积德的优良传统,这是苏寨村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维精家族留下的几百种美食美馔菜谱和面谱,承载着历史使命,承载着陈维精家族的期望,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定会造福一方,也一定会走向世界。

  图① 陈九如在家族老宅。

  图② 陈九如在苏寨村史馆。

  图③ 陈维精故居。

  图④ 老宅外墙上用来拴马(车)的石桩。 本报记者 陈东明 摄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