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雪有印象,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那天早上,天刚麻麻亮,我打开东屋门,一股风加上雪向我袭来,顿觉透心的冰凉。我赶紧裹紧棉袄,心里却异常惊喜:下雪了!只见房顶上、杏树上、竹林边、磨道里,到处都是白皑皑一片。杏树上的花苞,在雪的映衬下,如同小女孩脸上的红胭脂,分外可人。院子里那一团青竹毅然傲立,也越发青翠、挺拔。房沿边倒悬的冰溜子晶莹透亮,好像一把把玉石雕刻的宝剑,又像穿着青衣练功的士兵,码成一排。搭手远眺,已有早起上早自习的学子,堆雪人、打雪仗。更有那调皮的孩子,两脚跟对着一步一步慢走,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了一溜铁链拖拉机驰过似的印痕。
大雪天,最有趣的游戏就是在雪地里支起箩筐逮雀儿。找一处有场地、有隐蔽物的地方,清扫出一两平方米的地儿,撒上玉米、小米等食物,找一个大箩筐用小木棍支起来。木棍上系着长长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则握在藏在屋里或房后的人手里。屏住呼吸,不敢有半点响动,静静地等待寻食的雀儿进去。雀儿格外精灵,常常眨巴着豆粒大的双眼,左顾右盼,确认安全以后才一步一跳慢慢进入筐内。刚开始只在边上,一啄食一抬头四处观察。片刻之后,看到这么多诱人的食物,也就放松了警惕,慢慢挪入筐下的中心地带,忘情地饱餐起来。说时迟那时快,猛地拽动手中的绳索,箩筐应声落下,已进入箩筐的雀儿成了瓮中之鳖。圈外的雀儿惊恐地飞起来,远远落在大树或房坡上,扑棱着翅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在说:“哎呀,吓死我了!吓死我了!”
年龄稍大些,我就成了大哥的“跟屁虫”,大哥那时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星期天或节假日,他和伙伴们最愿做的事就是雪天打猎和逮螃蟹、捞蚂虾。雪天打猎别有情趣,几个人背上猎枪带上猎狗,来到漫山遍野雪皑皑的野外,打得最多的是野兔、野鸡。大雪天是野生动物遭难的日子,既得挨饥受冻,又得时时担心自身的安全。经常是几个人选定一块区域后,从四面八方不同方向形成包围圈向内压缩。野兔、野鸡受到惊吓,要不缩紧身子藏在草丛里或树叶下,要不惊慌失措而逃,这时候多数用枪打。雪薄的时候,野兔还跑得飞快,大雪厚了它就跑不快了,甚至是寸步难行,人们只需要不停地呼喊和追撵,兔子跑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就成了人们的俘虏。雪天逮螃蟹、捞蚂虾也很好玩儿。螃蟹多藏身于河沟边上的洞洞里,你立身河边仔细观察,看洞口是否堆有虚泥或有微弱气泡冒出,若有则可能内有螃蟹,你顺着洞底向里掏,摸着会动弹的东西迅速夹住往外掏,一只张牙舞爪的蟹只能黔驴技穷了。捞蚂虾则是另一种情景。有经验的人们往往选择水坑大、水草茂密的地方,用塑料筐从水草底部抄起,贯穿整个区域,再快速拉出水面,只见筐底蹦跳着或多或少的蚂虾,用手一只只夹起来装进罐头瓶里,只待回家淘洗干净下油锅煎炸打牙祭啦。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雪天饲养室的炉火。在麦场的东南角是上窑生产队里的饲养室,分别喂着牛和大牲口。外面大雪飘飘,室内温暖如春,碗口大的炉口升腾着橘红色的火苗,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烤火的人们或侃着大山,或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有的烧红薯,有的熏馍片,还有的烤花生。饲养员更群叔则不停地将搅拌着麸皮的草料倒到牛马槽里,有时候会把整车新鲜黄土倾倒在牲口的足下,以防圈内稀湿不堪。于是乎,戏声、说话声、咀嚼声和着红薯味、烤花生味、草料味、尿骚味弥漫在整个饲养室里,那情景在那个岁月里可是最幸福的事。
记忆深处,过年下雪的日子特别多。进入农历腊月,大雪飘飘,爸爸在刮鱼鳞,奶奶和妈妈忙着炸油食、蒸白馍,他们割肉打酒买豆腐,为全家人快快乐乐、圆圆满满过好一个春节不停地忙碌着。我们姊妹们有人扫雪,有人擦桌,有人清理垃圾。我则更喜欢拿着整串的小炮,一个个拆开插在雪堆上点放,炮纸纷扬,落在雪堆里染红了一大片,顿觉分外鲜艳、好看。奶奶看见我净帮倒忙,在我屁股上轻轻拍了一巴掌,骂了句“真是个淘气包,混世魔王”,然后看见我嘻嘻哈哈哈跑远后也禁不住抿嘴笑了。
远去了,儿时的雪;远去了,儿时的乡愁。在我心底,不管走到哪里,永远都不会忘记儿时下雪、玩雪、赏雪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