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农贸市场里到处都有红薯的影子,不由得让我想起年少时的生活,勾起了我的红薯情结。
“红薯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红薯是杂粮,又是主食。早餐和晚餐都是红薯稀饭,孩子们上学也经常带着蒸红薯,偶尔改善一次生活,也离不开红薯。母亲先把红薯洗净,削皮,用锅煮熟,取出捣成红薯泥,加入玉米面揉成团,再分成一个个小圆团,用手掌压成饼,锅里倒少许食用油,烧七成热,下入红薯饼,煎至金黄,外焦里嫩,香甜可口,有种别样的温暖在心中漾起。
知青年代,我们在田间劳动,小憩时总会有人拾柴火取暖,小伙伴们把红薯埋在木炭火中,烤得半生不熟就开吃,你争我抢,冒出的白雾中充满香味和快乐,既解决了“温”的问题,又解决了“饱”的问题,暂时满足一下饥饿的胃,算是劳动间隙的一个小插曲。
如果遇到下雪天,不用出工,知青居住点的同学一起动手,用红薯粉学做凉粉。我们先将红薯洗干净,磨成糊,再用细布过滤出细浆,滴到盆里沉淀,待粉与水分离,小心地把水倒掉,晒干,即成白色细细的红薯粉。把红薯粉和水配比好,搅拌成糊状,锅里的水烧开后,粉糊舀进锅里煮,沸后倒入盆中,冷却的固体就是凉粉。凉粉可以切条、切块,配上食盐、蒜泥、食醋、芝麻酱,无论热炒还是凉拌,都能让人“闻香下马”。
那年代,红薯让我们在生活困难时期填饱肚子,给我们留下了温暖的记忆,成为我们回忆过往的谈资,忆苦思甜既是一种精神享受,又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一种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