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周末·读者俱乐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与萨马兰奇先生的一次邂逅
老年记者团给了我快乐
梦 境
我的红薯情结
我的高小时代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红薯情结
本报老年记者 杜同祥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进入冬季,农贸市场里到处都有红薯的影子,不由得让我想起年少时的生活,勾起了我的红薯情结。

  “红薯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红薯是杂粮,又是主食。早餐和晚餐都是红薯稀饭,孩子们上学也经常带着蒸红薯,偶尔改善一次生活,也离不开红薯。母亲先把红薯洗净,削皮,用锅煮熟,取出捣成红薯泥,加入玉米面揉成团,再分成一个个小圆团,用手掌压成饼,锅里倒少许食用油,烧七成热,下入红薯饼,煎至金黄,外焦里嫩,香甜可口,有种别样的温暖在心中漾起。

  知青年代,我们在田间劳动,小憩时总会有人拾柴火取暖,小伙伴们把红薯埋在木炭火中,烤得半生不熟就开吃,你争我抢,冒出的白雾中充满香味和快乐,既解决了“温”的问题,又解决了“饱”的问题,暂时满足一下饥饿的胃,算是劳动间隙的一个小插曲。

  如果遇到下雪天,不用出工,知青居住点的同学一起动手,用红薯粉学做凉粉。我们先将红薯洗干净,磨成糊,再用细布过滤出细浆,滴到盆里沉淀,待粉与水分离,小心地把水倒掉,晒干,即成白色细细的红薯粉。把红薯粉和水配比好,搅拌成糊状,锅里的水烧开后,粉糊舀进锅里煮,沸后倒入盆中,冷却的固体就是凉粉。凉粉可以切条、切块,配上食盐、蒜泥、食醋、芝麻酱,无论热炒还是凉拌,都能让人“闻香下马”。

  那年代,红薯让我们在生活困难时期填饱肚子,给我们留下了温暖的记忆,成为我们回忆过往的谈资,忆苦思甜既是一种精神享受,又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一种赞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