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周末·城事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那个年代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21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个年代

作者:□王保利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一

  自己生在煤矿,长在矿区,对煤有着特殊的情感。

  从上世纪60年代初记事起,就知道我们的父辈是煤矿工人,我们是瞅着煤、闻着煤味长大的。那时,煤矿家属区的排房里,家家户户都垒有煤火台,它伴随着岁月的沧桑变化,也不断在其功能和形象上演变着。起先,矿上统一垒的煤火台长1.5米、宽0.6米、高0.7米,台上仅够放做饭的锅碗瓢盆,左下方留一个煤洞,是供和煤填火用的专属之地。后来,有的人家扒了重垒,换个地方不说,还加长加宽了。煤火口的边上安一个盛水的陶瓷小缸,里边的水热热的,用起来特别方便。

  上世纪80年代,又有人家焊了铁皮水箱垒进去,下边安一个水龙头,热水用起来更方便了。原来台面是青砖砌的,后来抹上了水泥,再后来贴上了白瓷片,越来越光洁,拾掇起来更便捷,心情也更舒畅。煤火台不管怎么变,下边的煤洞“涛声依旧”。那时我们矿区把和煤叫扎煤,在煤堆中间刨一个坑,放进适量的水,再一点点往里浸泡,左铲右翻,如此反复,才能扎好软硬适中的煤泥。扎煤不是好活,一来吃力,需用铁锹翻搅,二是黏稠度不好掌握,添水多了少了都不行,再者容易把身上弄上煤黑。所以,一般家里的孩子都不愿干这扎煤的活儿。饭后常听大人喊孩子的小名让去扎煤,经常是兄弟几个互相攀扯,争论不休。要说扎几锹煤不算啥,关键是煤土的添制有技术含量,添多了黏稠得搅拌不开,还会连炉,捅不下来;少了又散沙似的不成团,就会从七根炉条的间隙中漏下来。

  干啥都是熟能生巧,经验都是摸索出来的。扎煤用的粘合剂红泥土,需到野外寻找再挖出来,肩扛车拉运到家里。煤的伴侣泥土很有讲究,郊野地里山坡的地质构造不一样,土质也不同,沙质土太散不行,胶泥土太粘也不中,只有纯红泥土才可以。一般都是事先按煤与土的比例掺在一起,搅匀后再倒入煤洞。

  晚饭后封火更是技术活,将和好的煤填入炉膛内,用火捅戳一个大拇指粗的火眼。煤填得不瓷实,熬不到天亮就乏了,影响清早做饭。若太瓷实或太稀,会将火眼糊住了,火闷灭了,第二天首要任务是重新生火。常会听到大人去邻居家夹燃烧的火炭时骂骂咧咧的声音,谁谁不操心把火给封死了。这样的事情,在我家没发生过,因为父亲惦记着煤火,常常半夜起来,照看着煤火,使它生生不息。

  二

  生活用煤也在时光飞逝中与时俱进。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煤球(蜂窝煤)代替散煤,在炉膛内奉献着光和热。

  那时,大多数家庭用自制的煤球机打煤球。煤球机出球方式有脚踩的,有手按的。打煤球要用碎煤,不能用煤渣大或多的煤。如哪次拉的煤渣多了,还需借个筛子筛一遍,特别麻烦。和煤至关重要,放水少太干,煤球打起来费劲且影响效率;太稀了虽容易,煤球慢慢变了形,坨成下大上小的模样,过不去煤火口。稀稠软硬适中才行,和煤的学问大着呢,啥都学无止境。

  打煤球还是力气活,力气大的人,一天打一吨煤不在话下。我所在街道上的山河和有金哥都是力大无比的主儿,提前一天将煤拌土浸泡好,第二天整个程序由一个人操作完成。那些年,我家都是哥哥们从事这个既脏又累的苦差事。在他们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我才操持起这项艰巨的任务。自个力气小,掂着煤球机打不了几个,就头冒热汗、气喘吁吁。不过,我都是选个星期天,邀请几个同学在热热闹闹中帮忙完成的。拉一吨煤,能打800多块煤球(直径为125mm),打一次够一年用的。也有别致的人,一回只和一小堆煤,打一二十块够用几天,然后再打。大伙儿说他也不嫌麻烦,洗一次煤球机、清一次场地怪不容易的。

  打煤球一般选在春夏季节,需在一个晴朗的天气趁早打,以便湿煤球经过白天太阳的暴晒,傍晚半干时就能收起来。煤球打在街道的空地上,收时离家近的一回摞着搬四五块,或用搓板搬,或用箩头、铁桶掂;离家远一点的则装在小推车里搬运,装卸时难免有破损的。打煤球最怕风云突变,还没收时,若噼里啪啦下起雨来,人们便慌起来,男女老少、街坊邻居一起慌慌张张帮着搬运。搬得快,收拾干净了,幸运;来不及搬的,被雨泡成黑煤汤,白忙活一场。有先见之明的人家,一看来不及收,就用塑料布盖上,四周用土压住边,也不用急里八慌抢收了。当时我还纳闷,为啥要将打好的煤球晚上收回家,听老人们讲,除了害怕下雨的原因外,还因个别手脚不干净的人,会随手牵“球”搬走若干块。更让人恼火的是,东街一家打的几百块煤球,夜里没有收,第二天不翼而飞了,地上只留下规则的黑圆圈印迹。那时没有监控,煤球又长着一个黑球样,只有骂上几句出出气罢了。

  后来有专门卖煤球的,且送货上门,挑上楼去,人们便不再打煤球。上世纪90年代,随着液化石油气进入千家万户,城镇的居民率先告别了用煤时代。煤及煤球,成为一个时代难忘的记忆。

  三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煤,真是个好东西。俗一点讲,它可以用来做饭、取暖;雅一点说,它可以带来光明,给人温暖。

  据统计,我国现在能源消耗中煤占到70%,大约一年用30亿吨左右。正如哲人所言:“最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煤,这个对人类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物质也不例外,它给人们呈现出来的还有往往被忽视的另一面——呛人的气味,环境的污染。据统计,一吨标准煤燃烧,可产生20公斤二氧化硫、440公斤二氧化碳、15公斤烟尘和260公斤灰渣。我们一年的煤消耗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多少废气和废渣?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现在我们已经在品尝自己酿下的苦果。而二氧化硫和烟尘在大气中漂浮,导致酸雨的产生,它又会严重影响农作物和人体健康。

  先前用煤做过饭的人都会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那时的煤含硫化物大,尤其是刚填火的湿煤,释放出大量的煤气,一时间满屋弥漫着辣眼睛、呛喉咙的气味。夏天,打开门窗,空气流通还好一点。冬季天冷,屋里密封严,煤燃烧的时间和效率都大幅度增长,加之通风条件不好,轻则影响身体健康,头晕恶心,严重的则会造成煤气中毒,每年都有因煤气中毒撒手人寰的。散煤如此,蜂窝煤照样。一块蜂窝煤快燃烧完时,就需要将所有蜂窝煤夹出来,重新堆垒上去,这样循环往复,有害物质不断释放。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蜂窝煤使用过后会剩下一堆煤渣,以前没有专门处理煤渣的地方,所以都是倒在垃圾场。我们也经常看到这里散落煤灰,那里抛洒煤渣,影响市容,破坏环境。前几年,雾霾爆表,究其原因,燃煤对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形成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雾霾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四

  2021年春天,煤城焦作,又捧回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颁发的“国家卫生城市”的荣誉牌。“焦作现象”风生水起,蓝天白云已成为焦作市的常态。山青水秀,环境美了,小城绿了。

  这一切,得益于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得益于家庭弃煤用电,得益于煤球退出历史舞台。白衣苍狗,世事无常。被抛弃十年的煤炭行业,如今又突然爆发,煤炭板块炙热难挡。今年年初以来,部分煤炭个股上涨超过50%,甚至翻倍。煤炭行业复苏了,但愿我们居住的小城绿水青山常在,但愿我们祖国这个“大城”碧水丹山常青。

  在11月1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有关人士盛赞了中国在限控煤炭、保护环境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令人欣慰的是,为了宣传煤污染的危害,减少煤污染,现在的新课标“思想品德”课第十二册专门有一篇课文《煤燃烧与煤污染》,对孩子们进行煤污染的有关教育。一切从孩子抓起,未来可期。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