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回味唇齿留香的吃食,有一种颇为另类,它就是“黑蛋蛋”。
每年立秋时节,地里的玉米一人多高,蔚为壮观。玉米横成排、竖成列,笔挺的站姿,透着飒爽和英武。风儿轻拂,玉米秆和叶子随风晃动,枝叶舞动有声,若洪涛浪涌,又如曼妙音符律动,响彻耳畔。只是在玉米“丛林”里移动,得小心避开玉米锐利如刀的叶锋,稍有不慎,胳膊上便会布满红色的划痕,又疼又痒。此时的玉米秆上已挂满玉米棒,有的还不止一个,只是玉米棒稍显纤细,里面的籽粒还不够饱满。
当你徘徊到玉米间细看,有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玉米棒颇为畸形,透过胀破的玉米绿衣,看到里面不是黄嫩的玉米,而是一坨坨灰黑色的疙瘩,样貌丑陋而奇特。其实,这是玉米得了黑粉病,其发病部位受病原菌刺激,形成奇形怪状的瘤体。瘤体初萌时,外表呈现具有光泽的白色或淡红色,长大后会变成灰白色或灰黑色,成熟后外膜破裂,会释放出大量黑粉。
一旦玉米得了黑粉病,病菌会迅速传播、扩散,玉米会减产甚至绝收,因而农民朋友对此病深恶痛绝。可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看着难看又恶心的玉米瘤体,却是可遇不可求的珍贵美食。针对这种瘤体的特点,人们给它起了许多形象的名字,比如“黑蘑菇”“灰包”“乌霉”“乌米”“霉包”等,我习惯叫它“黑蛋蛋”。
小时候在老家就见过“黑蛋蛋”,或许是被它不雅的外表所囿,弃之唯恐不及,哪敢去吃!知道“黑蛋蛋”能吃,也是近些年的事儿。初秋时节,市面上偶尔能见到老乡挑着箩筐,叫卖这东西,一问,价格还很贵。
随后,我上网一查才知道,“黑蛋蛋”不仅能吃,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具有健脾胃、利肝胆、安神助眠等功效。在外国某些国家,“黑蛋蛋”还被美其名曰“天然黑松露”,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稀罕物。
“黑蛋蛋”的吃法有很多种,比如凉拌、油焖,加工成酱汁,煲汤等,而我最钟情的是爆炒。将“黑蛋蛋”用清水洗净,切成小块,开水焯一下去除异味,剥两头蒜瓣拍扁,分别切成蒜块和蒜丁备用,喜欢吃辣的也可加些辣椒。热锅凉油下蒜块,待蒜块煎得泛黄且香气四溢时,加进焯过水的“黑蛋蛋”,再加调料和盐快速翻炒,关火后将蒜丁加入拌匀,爆炒“黑蛋蛋”就可装盘上桌啦!
别看它黑乎乎的色相不佳,味道却无比美妙。它既有蘑菇鲜美、嫩滑的口感,又有玉米般甜蜜爽脆的清香,真可谓香气绕梁,让人不思肉味呀!原本是病变的怪胎,却吃之令人难忘。你说奇怪不?另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