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首份手绘美食地图正式亮相。游客可在景区、旅游酒店、市文旅系统窗口单位等处看到这份囊括了焦作49家非遗老字号特色美食信息的手绘地图,按图索骥找到代表至味焦作的“人间烟火色”。图为手绘,确实很美。每款美食还配了二维码,一扫防迷路,亦颇用心。因身边老饕众多,见我转发此条信息,纷纷私信索要高清版本,迫不及待地要去按图寻味。
据说,这份手绘美食地图颇有来头,由多家部门联合举办美食评选,经过申报自荐、专家评审、实地验收等诸多环节,最终将其美食信息制成了这份精美的手绘地图。自网络论坛始,已有旅行者每到一地,总勇于以身探食,以己之味蕾,先尝为快,并留以文图,倾情推荐,为身后之旅友提供美食索引,乃至有了自媒体、微信朋友圈,特别是后来随着视频为王时代的到来,更是崛起了一类以美食制作或体验推荐的网红达人,时时刺激着那屏幕前的万千味蕾,让人口内津液肆流。
其实,自古文人笔下的美食,仿佛拥有着一种魔力,总能牵动一众吃货们的胃。远如苏轼的东坡肘子、袁枚的随园食单,近有汪曾祺笔下的美味、蔡澜论道的“吃经”,虽跨越千古时空,亦能引人共鸣。这大概是因胃与心最为距近,故易由美食而入心吧!1939年9月至1946年9月,文学家汪曾祺曾在昆明求学、工作,在他以这段生活为叙述对象的文字中篇篇离不开吃,其笔下的昆明美食以他求学的西南联大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开去。如今,那些百年老店或是难觅踪迹或是依然健在,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过去与现在交织的独特味道。据统计,汪曾祺以昆明生活为叙述对象的文字共有43篇(小说8篇,散文35篇),大部分写成发表于1881年至1997年之间,多半凭记忆写就,其中难免出现模糊含混、不够精准的地方。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些耀眼于汪先生文字中的昆明美食,成为这一方独特的文化记忆。
文物衣冠、饮食方言源自生活,也是文化中生命力最强的因子。还真有同好者,竟不嫌梳理之繁,不弃考据之琐,依凭汪先生那平实、素朴的文字,编缀出了一份完整的美食地图来——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光是听这些名字,就要口水直流了,要一一寻去非得十天半个月。自古以来,昆明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角色,直至到了民国,才逐渐进入文人的视野,尤其是北大、清华、南开因日寇进逼迁至昆明成立的西南联大存在的这段时间,是昆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朱自清、沈从文、罗常培……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让昆明的历史、文化、美食得到重新书写。由是观之,能代表至味焦作的那份美食地图,还需要经过美食家敏感味蕾的百般品咂,文学家如椽巨笔的大浪淘沙之后,才能真正在美食本体之外,赋予那独特的文化灵魂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