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乡村老奶奶激情唱《诗经》
乘客突然晕倒 公交车秒变“救护车”
户口迁移“跨省通办”
修武公安办结全市首笔业务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地里回来顾不上吃饭,啃个干馍就来学了
乡村老奶奶激情唱《诗经》
本报记者 赵改玲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12月11日下午,从马村区待王街道北孔庄村的文化合作社大院里,飘出的美声版《梨花颂》清脆、婉转,声声入耳。这是我市哪个合唱团在此排练?进去一看,原来是该村的妇女在此排练。

  这个文化合作社大院,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排练教室里座无虚席,村民正认认真真地跟着老师练习《梨花颂》的唱法。这些“学生”都是该村妇女,多数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奶奶级”人物,最大的87岁。她们外表淳朴,可听她们的歌声,吐字清晰,没有方言味儿。

  “这都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

  “陈老师硬是把我们这堆‘萝卜’教会唱歌了。”

  看到记者来采访,今年78岁的连秀英、66岁的孙白鹅争先恐后地说。

  今年3月,该村成立了我市第一家乡村文化合作社,下设诗经合唱分社等。马村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陈燕青经常义务来教村民唱《诗经》等。

  专业老师来教农民唱歌,这个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村民们尤其是村中的妇女,心中那个热爱唱歌的小火苗“嗖嗖”地被点燃了。

  陈燕青说:“这些大姐对唱歌的喜爱超出我的预料。有很多次,她们从地里回来,顾不上吃饭,啃个干馍就来学了。”每周两次的义务音乐课,大家都唱得意犹未尽。

  这些“学生”,大多不识简谱,有的连字也不认,可对音乐特别喜欢。

  “春天的‘春’,她们总爱念成‘催’天。还有好多字,吐字总脱离不了那个方言味儿。”陈燕青笑着说。

  “学生”们特别能吃苦,一遍遍纠正自己的发音,像今年71岁的杨翠莲说的“在灶台边做饭练,去地里也唱,睡觉前再复习一遍,清早起来还练”。

  正是这样刻苦练习,让她们的“大白嗓”“萝卜嗓”,变成了“好音质”,能把歌曲唱得“立”起来了。她们唱《诗经》,唱《我和我的祖国》《梨花颂》,不能说达到绕梁三日吧,也不次于城里的业余合唱团。

  自从有了诗经合唱分社,村里妇女的生活充实起来了,她们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远离牌桌,走进音乐教室,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陈燕青说,这些大姐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把《诗经》唱响马村、焦作、河南,甚至唱到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听,醉人的《诗经》又唱响了,她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上图 认真跟着老师学唱歌的乡村老奶奶们。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