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晓军)你捐一个老磨盘,我捐一盏煤油灯,他捐一沓旧粮票……近日,中站区龙翔街道龙洞村村史馆建成并开放。难能可贵的是,这里馆藏的近百件老物件,均由村民自发捐献。
龙洞村位于中站区西北部太行山区,新建成的村史馆位于村委会院内,面积约30平方米,虽然面积不大,但内容十分丰富、接地气。
今年夏秋季节,在村党员会上听说要建村史馆,村民梁正新作为老党员,主动将家里的旧扁担、旧升斗、旧瓦罐等老物件捐给村史馆。
“它们放在家里也没有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扔掉。把它们捐给村史馆,让年轻人来参观,也能了解以前山区的生产和生活,我觉得有价值。”梁正新说。
“我家有旧粮票,村史馆要吗?”村民梁保生来村委会办事,听说要建村史馆,便询问村干部。得到肯定回答后,梁保生回家翻箱倒柜,找出一沓不同面值的旧粮票捐给了村史馆。
村民龙华,长年在外打工。前不久,他回村后,参观了正在建设的村史馆,十分兴奋,决定要做点什么。于是,他找来多块老磨盘捐给了村史馆。“别人给好几百元我都没有卖,我觉得放在村史馆有意义!”龙华说。
据统计,这些老物件有老风箱、老式压面机、旧油灯、烙馍小鏊、旧书籍、旧粮票等近百件。村史馆内摆满后,还将在馆外布展部分物品。
“老农具、生活用具,反映了山区人民曾经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这些老物件早已成为历史,年轻一代不再使用,将它们放在村史馆,能留住乡村记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连启柏说。
此外,该村史馆的“村史发展”展板,介绍了该村400年的发展历史,村里各大姓氏家族的来源;“古今地名”展板,介绍了村里老百姓口耳相传的老地名,很多地名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其中,昔日的“小麻地沟”,现在成了“灯光球场”,反映了村庄的变迁。
一张“村情地图”,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该村下辖龙洞、白马门、麻地沟三个自然村的地理、交通、人口、村名来历等内容。此外,“香炉山战斗”“特色农产品”等展板,记录了当地发生的革命故事、特色农产品等。各展板不仅介绍了龙洞村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传承,还记录了该村脱贫攻坚的故事。
据悉,龙洞村共172户、706人,曾是省级贫困村。该村于2019年全村脱贫后,迈向乡村振兴的大道,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建设村史馆,留住乡愁,见证蝶变,助力发展全域旅游,成为该村党员干部考虑的问题。
“脱贫后,村民们感恩党的领导,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他们积极为村史馆捐赠物品的根本原因。”连启柏说,这座由村民共建、共享的村史馆,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上图 连启柏在介绍村史馆的情况。 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