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通过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将自己不用的物品低价转给别人。从“买家”到“卖家”,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这样的身份中来回转换,二手交易平台日渐火热。
家住解放区的张先生是数码产品爱好者,喜欢购买各类最新款的电子数码产品,但最近他的身份转换了,他把自己的手机、相机、耳机等闲置物品,放到了二手交易平台上售卖。“一开始出于好奇,就把一套闲置的运动相机挂到了网上。很快,就有买家来询问价格,收钱、出单、发快递,整个过程都很顺利。”张先生说,“近两个月,我已经卖了五六件闲置物品。”
据了解,我市热衷于二手交易的市民已经形成各类专业的社群,其中母婴用品、家具、文玩、美妆、电子数码产品、学习用品比较受青睐,交易方式也从线上发展到了线下。
12月12日,在本报小记者中心举办的“跳蚤市场”上,李女士花费10元购买了三本幼儿图书。她坦言,这三本书原价差不多30元,这样购买很划算,而且是孩子喜欢的书籍,孩子也很高兴。
不少参与闲置物品交易的市民告诉记者,闲置物品交易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一样东西对于卖家可能是“鸡肋”,对于买家来说可能就是“宝贝”。这种相互匹配的过程,乐趣无穷。
但是在闲置物品交易火爆的同时,售假贩假、以次充好、维权困难等问题也屡屡发生。
“我曾经在二手交易平台购买了一台空调,第一个月使用的时候没有问题,后面就频频发生漏水的情况,维修了几次也没有完全修好。”在我市山阳区租房的小杨说,“我去找卖家退货,却碰了‘钉子’。只当是花钱买教训吧,很多人卖的电器其实都有‘暗病’或‘硬伤’,买的时候看不出来,还没用多长时间就出现问题了。”对此,小杨显得很无奈。
业内人士表示,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多为买卖双方个体直接交易,第三方的监督力度相对薄弱,缺乏商品品质的鉴定程序,极易导致交易过程中出现假货等问题。因此,建议买家在此类平台交易时注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交易前,要留意对方是否已实名认证、信用状况如何;交易过程中,要注意留存聊天记录、收款记录等证据,以备维权申诉时提供给相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