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周末·读者俱乐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和《焦作日报》共成长
写在中老铁路通车时
争柿子
书法
长寿歌
冬至
冬至包饺子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1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至包饺子
本报老年记者 孙长海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冬至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习俗。有道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小时候,每年冬至那天,母亲总是忙着给家人包饺子。她把晒干的豆角、南瓜片用水浸泡,洗去上面灰尘,把白萝卜剁碎,再放上调料、盐,将和好的面擀成面片,包成猪耳朵模样的饺子,整齐地摆放在锅盖上。饺子顺着一个方向,摆成一圈一圈的图形,犹如艺术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尽管没有肉,但母亲做的饺子吃起来格外香。

  后来,我考上高中,离家10多公里,吃住在学校。刚入校的那年冬至,学校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手工课——包饺子。班长从食堂领来面团和饺子馅,用洗净的酒瓶代替擀杖,在老师的带领下,男生女生齐动手,一场包饺子“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看吧,饺子各式各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皮薄,有的皮厚,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圆鼓鼓像个青蛙,有的像没有长毛的小兔……12时,各班的饺子被陆续送到学校大食堂,等待下锅。当厨师看到各班送来的饺子时,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饺子煮熟后被送回教室,同学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吃得那是有滋有味。那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冬至。

  弹指一挥间,我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如今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想吃饺子也不一定等到冬至,猪肉、羊肉和萝卜、白菜、芹莱、莲菜、韭菜,随便搭配,想怎么吃就怎么做,但总时时想起那次冬至包饺子。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