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习俗。有道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小时候,每年冬至那天,母亲总是忙着给家人包饺子。她把晒干的豆角、南瓜片用水浸泡,洗去上面灰尘,把白萝卜剁碎,再放上调料、盐,将和好的面擀成面片,包成猪耳朵模样的饺子,整齐地摆放在锅盖上。饺子顺着一个方向,摆成一圈一圈的图形,犹如艺术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尽管没有肉,但母亲做的饺子吃起来格外香。
后来,我考上高中,离家10多公里,吃住在学校。刚入校的那年冬至,学校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手工课——包饺子。班长从食堂领来面团和饺子馅,用洗净的酒瓶代替擀杖,在老师的带领下,男生女生齐动手,一场包饺子“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看吧,饺子各式各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皮薄,有的皮厚,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圆鼓鼓像个青蛙,有的像没有长毛的小兔……12时,各班的饺子被陆续送到学校大食堂,等待下锅。当厨师看到各班送来的饺子时,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饺子煮熟后被送回教室,同学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吃得那是有滋有味。那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冬至。
弹指一挥间,我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如今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想吃饺子也不一定等到冬至,猪肉、羊肉和萝卜、白菜、芹莱、莲菜、韭菜,随便搭配,想怎么吃就怎么做,但总时时想起那次冬至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