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即将到来,数九寒天已经在路上。天寒地冻,老年人应格外注意摔伤。记者从我市多家医院了解到,每年冬季,因摔伤就医的患者数量会有明显增加。其中,摔伤的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这是因为老年人大多数骨质疏松,一旦摔倒,很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怎样防摔倒?如果不慎摔倒,哪些部位容易骨折?怎样把对骨头的伤害降到最低?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二区主任赵明。
赵明说,摔倒后最容易骨折部位有3处:一是脊椎,即胸腰椎骨折,这个部位骨折后会感到腰背疼痛,直不起腰。二是髋部,这个部位骨折时,会感到髋部疼痛,无法站立行走。三是腕部,即桡骨远端骨折,这类骨折主要发生在用手扶地时,骨折后感到腕部肿胀、疼痛,局部发生畸形。怎样才能减少摔倒带来的伤害?首先,应该是预防摔倒,雨雪天老年人尽量减少出行,如必须出行,要把步伐放到最低,两只脚可以走八字步,增加平衡。行走时可有意识地弯腰,调整平衡,同时要穿防滑性能好的鞋。其次,如果不慎摔倒,相对于臀部着地或一侧身体着地,用手撑地造成的伤害要小一些。第三,摔倒后不要急于站起来,应先检查自己的四肢手脚情况如何。如果发现身体某个部位非常疼痛,不要强行起来,应就地寻找援助送医。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摔伤的高发期。雨雪天气容易造成老年人摔倒,还有很多摔倒病例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需要谨防。赵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七旬老人早上正在做饭时,听见有人敲门,着急忙慌去开门,不小心被椅子绊住摔了一跤,造成手腕骨折,休息将近3个月才康复。他说,老年人应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避免对自己造成伤害。
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易摔隐患呢?赵明提醒,老年人要格外留意接电话时、洗澡时、起夜时。听到家里有人敲门或电话响,很多老人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跑去,生怕错过了。但在慌张行动中,容易忽略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意外往往就在一瞬间。正确的做法是慢起、慢站、慢走,不慌不忙。老年人平衡力差,如果浴室狭小、地面湿滑,很容易摔倒。建议老人洗澡时间不超过15分钟,洗澡时需要有人陪同,浴室尽量安装防滑设备、固定扶手等设施。很多老年人骨折是起夜时摔伤造成的,这是因为夜晚室内光线昏暗,人在半睡半醒中精神疲倦、反应不灵敏,遇到障碍物特别容易摔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把灯光开关设置在手边,保持通道畅通,或者叫醒家人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