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周末·覃怀月 上一版3
乡愁
太行组诗
30岁,刚刚好
婚 宴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至谚语中的
乡愁
□樊树林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冬至大如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其起源于汉朝,鼎盛于魏晋,辉煌于唐宋,一直沿袭到今天。在绵长的历史变迁文化演变中,在民间流传了很多谚语俗话,反映了各地的风土民情。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相传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们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

  光阴流转。尽管过了1000多年,但每到冬至这天,大家总会想起这位仁心仁术、救灾恤患的善良医者。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包饺子的这个习俗已经成为中华大地,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饮食仪式。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以冬至日的晴雨冷暖来预测年内气候。俗谚有“头九暖,九九寒”之说,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如果冬至后开始九天气温暖和,则往后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寒冷。类似的还有“九九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九九歌谣”凝练概括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冬至在古时候相当于春节,称之为“亚岁”。

  这一天,不仅私塾先生要放学生的假,东家要放雇工的假,做买卖的闭市三天,连朝廷大臣也要放假。《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又《乾淳岁时记》云:“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谓之做节。”而民间则盛行祭祠堂之风,有的地方有谚语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背宗忘祖。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一般从冬至这天开始,每天的白天时间变长,而夜晚天黑的时间变晚。在过去农耕年代,并没有科学记录时间的仪器设备,人们通过对太阳在天上的高度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加以推测。

  过去农村,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人工缝制的。每年冬天,农闲的季节,农村妇女都会在这段时间在家里为家里的男女老少做衣服或者缝制鞋子,缝制过程中,一根线的长度大约1米,缝制这么一根线需要5至10分钟时间。也就是说过了冬至,人们每天白天可以缝制衣服的时间会比之前多出一根线的时间。

  而这句谚语不仅是说过了冬至这一天白天的时间会变长,而且是过去农耕社会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他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争分夺秒、惜时奋进。

  冬至,一个传递浓浓乡愁的节日。无论到何时,无论身处何方,这分记忆总也割舍不掉。冬至到来之前,在一则则谚语中,打捞那分乡愁,想起过去的老村庄,念起家乡曾经的过往,也是对冬至最好的崇敬吧。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