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周末·乡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魂牵梦萦孝敬村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21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魂牵梦萦孝敬村
□陈丽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广袤的怀川大地上有个历史悠久、古老美丽的千年村庄,它北靠逶迤延绵的巍巍太行山,南依碧波荡漾的沁河,它像一颗瑰丽的明珠,镶嵌在广阔的大地上。这就是生我养我、让我幸福成长的地方,永远镌刻在心中的家乡——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

  村名的由来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民风淳厚,文化内涵丰富。村名的来历有它的历史渊源和动人的传奇故事,可追溯到秦朝末年。在一个寒风凛冽的隆冬,有一个孕妇来到村里要饭,在大庙附近的舞楼下生下一个孩子,取名司马卬(司马懿是他的第13世孙)。好心的村民在舞楼旁放了半袋面粉,母子俩才没被饿死、冻死,于是在村子里住了下来。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靠讨饭将他抚养大。贫苦的生活,锻造了司马卬勇敢、坚毅的性格。他刻苦读书,研习韬略,修武强心,立志报效国家,为母争气。

  司马卬长大后,参加了赵国的军队。五国诸侯联合伐秦,他为赵将,因勇敢善战,平定河内有功,被项羽封为殷王、河内王。司马卬的母亲去世后,葬于庙后。卬对母亲至孝,常回家祭祀,每次回去,便在村东两三公里处的扒庄下马,跪在地上叩三个头(也有人说一步一叩头),步行到母亲的坟茔祭奠。后人为了弘扬他孝敬母亲的美德,便将养他的村庄取名为孝敬村。

  千百年来,在这村名的激励下,家乡形成了孝敬亲长、邻里和睦、勤劳朴实、好学上进、孝悌忠信、相敬如宾的村风民风,世世代代都有很多孝敬老人的感人故事被传扬。

  海眼池的故事

  村的北面有个海眼池,从小就听爷爷讲述海眼池的故事。很久以前海眼池浩瀚宽广,泉水喷涌,浪花飞舞,说是和地下海相通而得名海眼池。海眼池终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虾蟹成群,鱼翔水底,天鹅嬉戏。池岸上杨柳轻扬,芳草萋萋,莺歌燕舞,百鸟齐鸣,好一派江南风光。

  秀丽景致、烟波浩渺之地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传说:这块风水宝地被玉皇大帝看中,要在这里建立都城,很多黎明赶早集的人路过此地会看到亭台楼榭、城门殿阁、古树宝塔、炊烟人流的奇异景象。

  奇丽的海眼池也曾给人们带来灾难。那年阴雨连绵,海眼池喷出冲天大柱,大水如野马涌向田野,冲倒了庄稼,冲毁了良田。为了阻止更大的灾害,人们向海眼之处插入铁棒、推入碾盘,堵住了海眼。从此,水波平静,风调雨顺。随着时光的流逝,海眼池面积逐渐缩小,直至全部干枯,原来的景象早己荡然无存了。

  闻名于世的“孝敬香”

  小时候常在香作坊玩耍,看着爷爷、伯伯和叔叔们一天到晚辛勤地劳作着,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开始忙碌,直到日落西山还未收工。

  他们有的赶着小毛驴拉碾,碾盘上铺着用文火烤干的榆树皮,小毛驴拉着碾一圈圈地转着,直到把榆树皮碾得粉碎,然后过细箩筛成榆皮粉。有的把从远处买回的木粉和榆皮粉按比例均匀地搅拌在一起,制成软硬适中、棒槌大小的轧料,称之为“板骨厥”(土话)。再将轧料放入轧香机中挤轧出粉条状的细香,捋直成型切板,放到长条形的香箩中凉晒干。然后把香分装,二十根为一板,十板捆成一捆,全套工序才完成,这是最常用的细香。细香是用来敬神祭祖上供烧的香,用时一根根分开点燃。还有粗香、燃放鞭炮的火香、驱蚊虫用的蚊香……“孝敬香”一经点燃便芳香贻人、沁人肺腑、燃点明亮、烟雾缭绕。若成把点燃便火光如炬,象征着人旺财旺、富贵吉祥。

  听爷爷讲制香的原料木粉均出于太行山上,那勤劳的太行山人把釆集的木条晒干,截成大概3厘米长短,用水磨反复磨数遍便成细粉。太行山里的水磨气势磅礴,利用流水的落差冲击力带动水磨运转,转动起来呼呼作响,震耳欲聋。爷爷说只有太行山的优质木粉才能做出有名的“孝敬香”。千百年来“孝敬香”长盛不衰,不仅销售全国,还出口东南亚地区。一直流传着的“前乔篓,后乔筐,尚庄姜,柏山缸,七方丝绸,孝敬香”,便是对这些特产的高度赞扬。

  美丽的家乡

  家乡的美自儿时起便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家乡自然风景秀丽,引人入胜, 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轮红日高高地挂在苍穹,金色的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河水清澈透明,能看见鱼翔河底。村外的长堤芳草萋萋,翠柳成荫。一望无际的河滩湿地长满了芦苇、柽柳、蒲草,阵风吹来便荡起无垠的碧波。丹顶鹤、白鹭、白鹳、黑鹳,许多珍奇的水鸟都从远处飞来,把这里当成它们的家乡,幸福地栖息在这温馨的地方。群鸟在水中尽情地嬉戏,不时地传来欢快的叫声。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裕、雨量充沛,四大怀药和农作物在这适宜的土地上都茁壮地生长。

  春天,那一望无垠的麦田在春风的吹抚下、春日的沐浴下茁壮地生长。杏花、梨花、桃花和苹果花次递开放,引来群蜂釆蜜忙。夏天,一望无际的田野,麦浪滚滚闪金光。还有那山药的绿藤爬满了沟畦,牛膝长高了,地黄翠绿的叶子伴着紫色的小花把田野装扮得更漂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野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像狼尾巴一样的谷穗低下了头,白生生的棉花张开了嘴,高粱早已红了脸……还有那一片片的怀菊争相开放,白菊花如玉晶莹剔透,黄菊花似金金灿灿,菊花溢着诱人的清香,阵阵秋风吹过,把菊的清香送向四面八方。冬天,瑞雪飘飘洒洒复盖着大地,复盖着村庄。房子白了,树木白了,整个田野白了,那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瑞雪兆丰年。当你站在雪花飘飘的原野之中,会有一种身临银色的童话世界的感觉。

  美丽的家乡也曾经遭受过沉重的灾难。爷爷说,1938年7月,土匪张风生扒开了我村上游的沁河大堤,那滚滚的洪水如脱缰的野马淹没了很多良田,冲垮了很多民房。洪水过后的家乡一片凄凉,沃土变成了盐碱地,大片的土地长满了灰灰菜、再青麻、刺角菜等野草。每600平方米地只能收50多公斤庄稼,乡亲们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下,乡亲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想方设法不断地对土质进行改良,打了多口井抽水压碱,挖了不少的河渠排涝治碱,使土质不断变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工程,引来了清澈的沁河水,在含有盐碱成分的沙地上种植了水稻,乡亲们第一次欣喜地迎来了稻花香。真是五谷丰登人喜悦,人欢马叫庆丰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家乡,家乡的面貌大变样。由传统专一的种植庄稼转移到种植蔬菜上。当你走进我的故乡时,就会看到那成片翠绿的蔬菜生机勃勃,还会看到许多种植蔬菜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这里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和批发基地,不仅种植着白菜、萝卜、包心菜、西红柿等传统的蔬菜,还引进推广了新品种七彩椒、赤裕3号豆角、新世纪黄瓜等,实现了蔬菜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那一车车的无公害蔬菜销售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还有那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白灵菇,出口到了东南亚地区。乡亲们的经济收入有了快速增长,走上了致富之路。经济的发展和增收也带来了荣誉,家乡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河南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焦作市蔬菜生产特色乡镇”等。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它随着祖国的飞跃发展而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我坚信,我的家乡明天会更富裕、更美好。欢迎您到我的家乡来,观赏那美丽的田园风光,那绿色的无公害蔬菜会给您带来味蕾的享受和身体的健康。

  我的家乡如此美,让我怎能不热爱,让我怎能不留恋,让我怎能不歌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