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就像身边人永远不懂你一样。这里面有着同样的一个意思,距离产生美。同样产生美的,还有差异化。这是近日就旅游产业发展与一领导访谈时,内心生出的一个想法。
其实,他言说要在太行沿山区发展民宿及乡村旅游经济,虽同为南太行,其山区却无云台山水之奇秀,亦无青天河水之清幽,自然禀赋如此,又该如何?他们的做法是走差异化战略,实行错位发展。在沿山区沟沟坎坎里都种上果树,头道沟种桃树、二道沟种杏树,前道沟种梨树和苹果,后道沟种山楂和柿子……等那春到山前,看次第开放的花漫山遍野,开满沟沟梁梁,然后就是等累累果子挂枝头,如此一来看花、摘果,开民宿、卖山货,一种生态乡村旅游的发展图景跃然纸上。
旅游本身就是追求差异化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无论是在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之余去游山玩水,寄情自然,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远赴一座陌生城市去体验不同的烟火气,人们内心追求的正式那种异于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也是为何风景不同,吸引的目标游客不同,也是异域风情、乡村农耕,名山大川、文物风华,游乐刺激、清幽休闲皆有客来,同得其乐的原因。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在于距离产生美。身边景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自然感觉不到美在哪里。又因看景不如听景,人们想象中美到了现实场景里,往往会有一些落差,如再加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看景变成了看人,那游的情致自然弱去,那美的风景已难入心去。比如人人皆说云台山水好、景区管理亦属上流,咱身边人又有不少人从未去过,或是因工作原因我多次去过,大多也只是到过售票大厅、陪客人匆匆走过精品红石峡,至于小寨沟的猕猴、茱萸峰的日出更是从未见过。当然,我们眼里心里是否有风景常在,更多的时候还在于心态。或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缺少风景,缺少的是我们能放空心灵,放慢脚步发现风景的眼睛。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话说起来简单,却一头牵着旅游产业定位和发展的思维逻辑,一头连着你我心中那关于生活本质究竟为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