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晓军)12月15日,已建成20年的缝山针雕塑,首次大修完工。我市重新擦亮这根给大山疗伤的“手术针”,警示人们不忘保护生态环境。
缝山针雕塑高20米,重约10吨,材质为不锈钢,立于海拔327米的市缝山公园山顶上,是焦作市的标志性雕塑。该雕塑创意的产生和建设,源于我市北山治理工作。
从19世纪末英国公司在焦作开采煤矿时起,距离焦作较近的凤凰山便成了一座采石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过100多年的无序开采,山体已被削去了半边,成为城市污染源之一,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1999年冬天,我市关闭了沿山采石企业后,计划建设一座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与此同时,我市还计划为该公园创作一个表现环保主题的雕塑。
父亲是医生、自己也曾学过医的我市雕塑家薛骏猷突发奇想:何不设计一根“手术针”,将满目疮痍的太行山体“缝合”起来,就像对待一个有伤口的生命体那样,呼吁人类停止对她的伤害呢?
很快,建设缝山针的方案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
200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市政府召开了焦作“缝山”艺术行动新闻发布会,一场轰轰烈烈的“缝山”艺术行动由此拉开序幕。2001年1月1日,作为“缝山”艺术行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呈弯月状的巨大不锈钢“手术针”——缝山针雕塑在市区北不远的凤凰山顶建成。
当年,新华社派出记者采访了这一事件,发了全国通稿。接着,焦作的缝山艺术行动成为全国媒体报道的热点。一根缝山针,开启了我市治理生态环境的新纪元。在随后的几年里,凤凰山的裸露山体实现覆绿,建成了缝山公园。焦作市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被编入我国中学教科书。
20年过去了,焦作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是,经历风雨侵蚀,作为焦作环保象征的缝山针雕塑,针体倾斜下垂严重,不锈钢主体表面凸凹不平,局部裂缝,已经影响到游客安全和观赏效果。
今年9月底,在市园林绿化中心指导下,市人民公园对缝山针雕塑进行加固维修。为保障维修质量,市园林部门先后邀请中科院专家现场勘查,组织专业观测,邀请省专业检测部门对针体稳定性进行鉴定。同时,加强对缝山针雕塑周围的封闭围挡,派专人值守,保障施工安全。
如今,经过加固维修的缝山针雕塑,银光灿灿,以崭新的面目重新对游客开放。
上图 市民在改造提升后的缝山针雕塑前合影。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