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我国青年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现的党团青年组织是适合当时社会客观形势的话,那么,随着这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青年组织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变化。这就要求在青年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青年组织由过去突出反映某一阶级和社会集团意志转变为面向全体社会青年,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地开展工作。由党团青年组织转变为社会性青年组织。青年组织的发展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也必然经历一个长期努力过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青年组织的发展,与本应达到的发展阶段还存在一定距离。党团青年组织向社会性青年组织过渡还刚刚开始,出现一些前进发展中的不足,如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单一的党团关系,与政府机构、经济部门、及其他群众团体在法律、组织和工作上直接联系还不充分,与“党政不分现象”相应,出现了“团政不分”现象。在组织设置上,由于多年来一直简单适应“大一统”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格局,没能更好地适应青年群体活动规律,出现基层团组织之间封闭的活动方式。而工作中又由于突出强调先进组织作用,忽视群众组织和其他层次青年作用,加上团员占青年比例偏低,这就影响了一代青年作用的更好发挥,也影响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的完成。这一切都说明党团青年组织仍占我国青年运动的主导地位。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在不同程度先后实现由党团青年组织向社会性青年组织的转化。社会性青年组织主要形式大致为三类:
第一类,党团青年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相结合的社会性青年组织。主要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这些国家都把培养青少年看作是党和国家的共同职责,是涉及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基于这种认识建立完整的青年工作体系。1.党和政府专设青年工作机构。2.依法开展工作,使全社会都承担起对青年的责任。3.党团青年组织具有突出重要地位。4.参加党团青年组织的成员占青年比例较大。
第二类,政府机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青年组织。主要出现在较重视青年工作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
日本,1949年内阁官房属下设“青少年问题对策协议会”,几经演变,1968年设立直属总理府的“青少年对策本部”,全面负责青少年工作,现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工作体系。1966年又设立了“青少年问题单议会”,是总理府关于青年问题最高咨询机构,此外,“青少年育成国民会议”和“中央青少年团体联络协议会”,是日本全国性民间青年团体,几乎各主要全国性青年组织和团体都加入这两个组织。
第三类,各种青年组织和机构联合式社会性青年组织。这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社会性青年组织,它一般为国家立法,政府或赞助人出钱,理事会协调并决策,干事会实施。
综上所述,今天的青年组织及其基础上的青年高度组织化,不是一个思维定势、一个标准衡量、一个模式组合的结果,而是在多种社会需求影响、多种社会文化制约、多种社会组织交融的基础上,以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方式出现的。社会性青年组织、党团青年组织、社团青年组织共存于今天的社会和青年之中,并都发挥着各自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青年组织形式发展的历程充分告诉我们:党团青年组织的形成,并没有简单否定社团青年组织,反而直接促进了它的新发展;社会性青年组织的出现也没有简单取代党团青年组织和社团青年组织,相反却直接促使了它们的新繁荣。在这不断发展过程中,青年的社会作用,青年工作的实际水平,也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