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阅读提示
就像一只候鸟,一位年愈六旬的澳大利亚女士10多年来不停地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与北半球的中国大陆之间“飞来飞去”。
这位女士就是中国孤儿救援组织COTA(Chinese Orphans’Assistance Team Inc.)创办人、首届“焦作市志愿者服务市长奖”金奖
获得者琳达(Ethne Linda Shum)。
在我市,琳达共有60多个“孙子”、“孙女”。这些孩子来自焦作、郑州、新乡等地的福利院,都是先天性脑瘫、脊柱裂、心脏病、
失明或失聪的孤残儿童。
A
题记:“我们可能做不了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去做能够做到的事情。”
—— 琳达
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爱
琳达原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所公立小学的高级教师,她是3个孩子的妈妈、9个孙子的奶奶。但她说,自己后半生的梦想在中国。这个梦想是:在COAT呵护下的孩子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和良好教育,长大后能够自立、自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998年4月,时年50岁的琳达随着一个志愿者团队首次踏上中国大陆。在我市福利院做义工时,她接触到了因各种残疾而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孩子与她游戏时的欢快笑声,孩子与她分别时的依恋眼神,深深铬印在琳达的心里。
在返程的飞机上,琳达的心潮如机翼下的云团一般激荡翻滚。这个团队以后不再来这里了,可这里的孩子却牢牢地留住了她的心。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并坚定起来——成立一个中国孤儿救援组织,用自己的全部母爱和最大力量,去温暖这些孤残儿童的心。
当年11月,她独自又来到这些孩子的身边。此后,每当学校放假,她跟丈夫就像候鸟一样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飞到北半球的黄河岸边。起初是给孩子们做生活服务,带他们做游戏、逛公园,之后,她把服务内容延伸到培训和康复训练。“越早越充分地介入对孤残儿童的教育和治疗,他们就越有机会获得自理自立的能力。我相信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爱!”琳达说。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琳达于2003年和我市福利院合作创办了给孩子们提供理疗和教育的COTA康复中心,先后开设了7个特教室和1个多功能康复大厅。由COTA提供经费赞助,增加康复特教老师人数,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此后,福利院里孤残儿童康复特教受训率不断提高,一批又一批脑瘫和智障儿童通过特教康复训练,身体条件逐步好转,有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这些年来,琳达还通过国际慈善机构,联络并组织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教育、理疗、育儿和医护专家200多人次先后来到我市福利院,对员工进行培训,为孩子们开展康复治疗。
B
给孩子一个家,这个家就叫“鹰的翅膀”
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让孩子有家的归属感和温暖感,成为琳达心里的又一个目标。
2006年,琳达与我市福利院签订协议,开展孤儿家庭寄养,她把家庭式养护中心起名为“鹰的翅膀”,寓意要为这些从生命开始便面临残疾并遭受遗弃的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琳达开始在我市为“雏鹰们”筑巢,起初是租房,后来是购房,至2010年,家庭式养护中心已发展到6个寓所,最多时安置了来自我市、郑州、新乡、平顶山等地福利院的85名孤残儿童。与此同时,琳达雇用了47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和康复教育。
在组建“鹰的翅膀”过程中,琳达的丈夫荷瑞因病去世。这位与琳达同在一所学校、多次来我市福利院做义工的慈善人士,在临终前说出了自己的遗愿:把骨灰带到中国,撒在焦作市福利院的草丛中,让自己永远和这里的孩子在一起。
2007年,琳达把丈夫的骨灰埋在了我市福利院的花篱下。随后,她用丈夫的抚恤金,在我市锦祥花园购买了一套160平方米的住房,将之命名为“鹰的翅膀1”。一年后,她又在该小区购买了190平方米的第二套住房,起名为“鹰的翅膀2”。如今,在锦祥花园,共有3个“鹰的翅膀”和1个用于教育及康复训练的“希望乐园”。
既然是个家,作为“家长”的琳达就要管起家里所有孩子的吃、穿、住、医疗、康复、教育。能够治疗的,琳达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医院。这些年来,先后有20多名残疾或患病的孩子被送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医院接受治疗。
脊柱裂患儿福建伟两岁半了仍不会走路,被送到北京做手术后恢复了行走功能。10岁的脑瘫患儿福杰,经手术治疗后会自己刷牙、吃饭。近日,又有3名先天性唇腭裂孩子被送到郑州,接受矫治手术。
C
残疾孩子也是宝,他们更需要教育
4月11日,记者在“鹰的翅膀6”寓所里,见到了刚刚从澳大利亚“飞”来的琳达。
这是一个拥有9个孩子的家庭。这里的孩子全是脑瘫或脊柱裂患儿,没有一个会走路的。琳达兴致勃勃地向记者逐一介绍她的孙子、孙女。她能叫得上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她的汉语外人听不太懂,但孩子们却能听得明白,能与她快乐地说笑。“家要像家的样子,每个家里的孩子不能太多。为了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目前家庭寄养中心的孩子保持62个。”琳达说。
记者看到,房间里清新整洁,完全没有因患儿大小便失禁所常有的异味。
孩子的床一律是低矮型的,床上被褥平展且柔软。工作人员说,琳达为买到这样的床铺,几乎跑遍了整个焦作市。
“她每次来,都要在各个家里住几天。孩子们口口声声叫她奶奶,她有着回家一样的感觉。看到这个孩子长高了,那个又学会了点什么,她高兴得像个孩子。”琳达的翻译说。
即使不能走路的孩子,每天也要被送到“希望乐园”里学习。拼音、写字、算术、手工、绘画、唱歌、电脑……都是孩子们要学的内容。“许多孩子行动有障碍,但脑子管用,说不定哪个孩子在某方面就会成为奇才。”琳达说,“我是搞教育的,知道怎么开发孩子的智力。”
让孩子开眼界、长见识,是琳达教育孩子的另一种方法。在中国期间,她若去别的城市,一定要带上几个孩子一同前往。去年,她安排了一个孩子前往澳大利亚观光,今年打算再安排两个,她想让孩子亲眼看看那里的袋鼠和袋熊。
“我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梦想,就是办一所设施齐全、教学条件好的特教学校。除了安排寄养中心的孩子学习外,还能让那些家庭困难的残疾孩子也能免费入学。如果我在有生之年做不成这件事,希望能有人接着我继续干。”琳达说。
D
“跟孩子们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快乐”
60多个寄养孩子的吃穿、医疗、康复、教育、房租,40多个员工的工资,一年的花销有多少,记者不得而知。家庭养护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仅每月的水电费就要上万元。除去按年缴的房租、网络费外,上月的日常费用就有19万多元。
“这些年来,琳达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中国孩子身上,几乎没有放松和休息的时间。”琳达的助手、来自美国的爱心人士多娜说。
为中国孤儿募集资金,是琳达在澳大利亚期间的主要工作之一。“其实,没有什么大公司专门资助COTA。琳达除了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投入进来外,主要是奔走于学校、商场和一些中小企业,以自己的爱心宣传感动他们,将小钱汇集成大钱。”多娜说,“周日里,她会带着孩子们的照片去购物中心,呼吁人们资助残疾儿童。傍晚时,琳达带回的往往是一整箱的硬币。”
为了中国孩子的“家”,琳达还走进了昆士兰州的许多家庭。一位卧床多年的老夫人听了琳达的介绍后,把中国孤儿的照片挂在卧室的墙上,每天看着这些照片为孩子们编制短毛裤。每隔半年,老人就把几百条短毛裤邮寄到COTA孤儿家庭养护中心。
“她每次到中国来,都把自己的钱和募集到COTA账户上的钱分得很清楚。她要求账户上的钱一分不少地用到孩子身上和员工工资上。可很多时候,当她带着孩子逛书店、玩具店时,掏出的都是自己的钱。”COTA管理人员说。
2005年,琳达了解到市福利院办公车辆不足,就动用COTA账户资金,为该院捐赠了一辆五菱阳光面包车。后来,COTA又购置了一辆面包车,琳达要求这辆车只用于接送孩子上学和康复训练。而日常采购物品,琳达都是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跑来跑去。
2008年初冬,琳达又来到焦作。人们看到她时不禁一惊:她拄着拐杖,走路一瘸一拐,人也瘦了许多。原来,她腿部神经患病,且治疗效果不好。
她这次带病前来,是专门为员工们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她了解到,中国已经出台政策,用工单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为员工办理这些保险。“因为增加这笔支出,员工的费用几乎翻了一倍,她的压力很大,一直在带病奔波募集资金。有人劝她不要着急,很多企业也还没有执行。但她认为这是员工应有的待遇,不能拖欠。同时,善待员工,就是善待孩子。”多娜说。
自1998年至2010年5月,COAT直接用于孤残儿童抚养、教育、医疗和员工培训、工资的费用已达100万澳元,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
2010年,在首届“焦作市志愿者服务市长奖”颁奖晚会上,琳达被授予金奖。
“跟孩子们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快乐;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我最大的自豪。”琳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