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为消除张的父亲的顾虑,检察长专门派人带张父到外地看守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让其父子见了一面,用一片真情彻底平复了张父的逆反情绪。此案中张某被判有期徒刑16年,张的家人对此心悦诚服,再也没有发生信访问题。
就是因为这种视当事人为亲人的执法理念,沁阳市检察院把控告申诉大厅当作“家”来温暖前来求助的弱势群体,全院上下“一盘棋”,一个窗口对外,一年投资10万多元对大厅进行装修,配备沙发、茶水炉,设置休息区,安装检务公开触摸屏、案件流程图。对有顾虑的当事人,畅通网上举报。实行点名接防制度,将检察长和各部门负责人、检察官的相关信息张贴公示栏,前来求助的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接访人,并完善接访制度,实行信访责任制等,同时,变群众上访为检察官下访,每逢节假日、农村庙会,检察官都将办公地点安置在闹市地段,甚至走街串巷,主动上门服务,让群众真切体会到一种司法的温暖。
社会责任感,是司法题中的应有之义
沁阳检察院在办案中,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实行社会矛盾化解办案流程,制定各种规定和制度,在检察业务工作各个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对案件涉及到的社会矛盾,进行过滤和化解,在公正执法的前提下,为积极创造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2010年3月份,该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典型的是,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都是辖区的“体面人”,两人原是同甘苦共患难的铁哥们,因为经济上发生矛盾,最后反目为仇,在一次吵闹中,一方将另一方左耳外伤性鼓膜穿孔,经鉴定构成轻伤。
两人都是很讲面子的,无论在公安环节怎样费工夫进行调解,最后各不相让,火药味相当浓。当案件到了检察机关后,仗着各自神通广大,双方到处托关系打招呼,抱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架势,继续僵持着不肯退后半步。
按说,事情闹到这种地步,检察院继续走法律程序也无可厚非。但有责任感的检察官们认为,这样简单的轻伤害案件,继续往法院移送固然没错,但和判决相比,调解更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创造和谐社会,应该以和为贵。把两败俱伤变成“双赢”,无疑为社会消除了一个矛盾点。
在聂全武检察长的支持下,办案检察官多次找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开始,两人都没把眼前文弱的检察官放在眼里,听说要和解,头高傲的一直摇晃着不答应。办案人认真把握公正的尺度,引导当事人用信任的方式解决纠纷,寻找共同的认知点,平衡各自的利益。最后,百练钢化为绕指柔,以滴水穿石的艺术,最终达成共识,一场干戈就这样在柔中带刚的检察官手中化解了。一对冤家握手言和,受害人不但不要求嫌疑人经济赔偿,而且不再追究对方刑事责任。
浩然正气和蓬勃朝气,来自对执法者队伍的锻造
在外人眼里,检察官是知识含量很高的职业,而且受过这方面教育的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职业优越感,精英意识强,过度重视法律的技术性结果,容易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沁阳市检察院在强化队伍素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培养检察官的人文情怀,营造正直善良积极向上的氛围。
为了和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该院开展“进百家门,吃百家饭,解百家忧”的爱民亲民活动,经常通过组织干警走访困难户,慰问孤寡老人,经常组织干警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有关情况进行调研,向求助人捐款、深入工矿、农村体验劳动,开展“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培养朴素的感情。
为营造奋发有为的良好环境,院里在检察长聂全武的热心支持和带领下,组建了篮球队、排球队,在办公楼走道和大院,安装了广播和视频系统,通过小广播搭建文化大平台。每天晨练太极拳,成了沁阳检察院早上班前的一道风景线,晚上下班间隙活动锻炼为天天必修课,每逢干警生日,院党组专门送上鲜花和蛋糕,在每一个细枝末节,体现温馨向上的人性美。
在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的沁阳检察院,他们坚持锻炼具有本地特色的陈氏太极拳以戒除浮躁之气,经常唱革命歌曲养浩然正气,读好书开展各种思想交流活动提升勤于思考的儒雅之气。通过不断的“提气”,营造干事创业的“气场”,从而激发全院干警对职业的信仰,对法律的忠诚,更坚定为人民执法的自觉性。难怪一位来过该院控告申诉大厅办事的老教师这样评价:“置身其中,如春风拂面,温暖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