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报热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市民观察团”邀您参加
中保财险焦作市分公司、中行焦作分行、市旅游局上线
未来三天无雨
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升腾在怀川大地的一颗希望之星
昨日菜价平稳
下周我市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
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五年下降20.25%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升腾在怀川大地的一颗希望之星
——探寻河南德海源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崛起之路
 

  本报记者 李新和

  沁阳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之后曾更名为河南省立第十三中学,属省重点中学;1989年,更名为沁阳市第一中学。

  百年来,该校历尽沧桑,桃李遍植,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祖国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学校分为老校区、分校校区、新校区,共140个教学班,学生1.1万人。三校区现有教职工492人,其中高级教师108人、一级教师268人、国家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骨干教师18人。

  沁阳一中现任校长刘高升先后被评为“焦作市十大杰出青年”、“焦作市新长征突击手”,连续两届被焦作市政府确定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连续两年被评为焦作市优秀校长。

  沁阳一中有一个团结协作、实干争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在这个优秀班子的带领下,全校教职工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大力推行“生本教育”,严格规范教学秩序,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优异成绩。

  但是,创业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2009年,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这一年的高三是小学5年制向6年制过度的最后一届,30%的优秀学生已被提前招走,焦作其他县市已提前一年完成过度。因此,本届生源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占优势。如何突破这个困境?学校领导经过反复思考、调研,特别是在看到《人民教育》上一篇关于生本教育的文章后,那一个个因推行生本教育而走向成功的鲜活例子,激活了学校领导的发展思路。

  “在高三率先进行课堂改革,实行生本教育,争取2010年高考再铸辉煌。”审时度势之后,刘高升作出了大胆决策。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遇到巨大阻力,尤其是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为了稳妥起见,学校首先从数学学科开始推进生本教育,给每一位高三老师印发两期《人民教育》关于生本教育的文章,让大家阅读,谈感想,写心得,进行思想洗礼和升华。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定为研讨课,大家一起对怎样上“生本”课进行讨论。就这样,在推进“生本课堂”一个月后,效果初步显现,学生学会了交流、讨论,敢于积极发言、提出质疑,课堂上基本消灭了睡觉现象。两个月后,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在随后组织的联考中,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平均分由原来的比同类学校低8分,一跃而超过2分。这个成绩的取得,使校领导和高三师生看到了希望,从此更加坚定了实行生本教育的决心,紧接着,生本课堂在高三年级全面推开。

  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沁阳一中结合实际,建构了自己的生本课堂模式,即先学后议、反馈展示、点拨拓展、评研提高。先学后议即教师首先要激情导入,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后小组讨论合作,互帮互学。反馈展示即学习小组让组长或小组学生代表把合作讨论学习中解决的问题答案在课堂上展示,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认为不完善的可以发表本组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点拨拓展即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拓展。点拨拓展教师首先尽量让学科中心小组成员点拨,培养学科学生领袖,最后自己拓展延伸、归纳拔高和规律性讲解。评研提高即教师布置适量作业,或由学生自己出题,检测当堂学习效能。老师不必批改作业,让不同学习小组进行批改,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提高,提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抽查作业调研打分,对学生和小组进行激励评价。

  经过8个月的生本课堂改革探索,在没有加班补课的情况下,生本之花首先在高三绽放。2010年高考中,沁阳一中考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参加普通类高考814人,本科上线581人,上线率71.37%,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文科包揽焦作六县市前三名。

  2010年9月,学校特邀郭思乐教授来校讲学指导。郭思乐对学校的生本课堂给予充分肯定,将沁阳一中确定为河南省生本教育实验基地,同时将学校的做法向全国推广。2010年10月14日至18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南京召开,沁阳一中纪检书记张进才在会上作了生本教育专题发言,该校老师张彩霞、陈启闯在南京重点中学——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作了全国生本课堂公开课。2010年10月18日至22日,张彩霞、陈启闯两位老师又受郭教授委派,到新疆塔西南中学作生本课堂公开课,受到好评。此后,张进才又多次受邀到山东、广东等地讲学。沁阳一中,这个名字从此声名远播。

  面对着令人骄傲的业绩,让我们对该公司走过的不平凡之路作一番了解。

  河南德海源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铁精粉、铁球团生产的龙头企业;是扬州客商、该公司董事长于海洲在一处炼铜厂旧址上呕心沥血建造起来的一个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我国是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却又是铁矿资源贫乏的国家,对资源如果进行单一利用,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对资源能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改善我国严峻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而且还能解决大量的废渣占地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提起创业初衷,于海洲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发展希望的强烈憧憬。

  然而,创业之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原有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面对严峻的形势,企业立即组织人员对赤铁矿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探索实践、反复应用,终于创造出了三个新产品。目前,新产品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前来订货的厂家络绎不绝,产品呈现供不应求之势,良好的效益让公司拥有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没有止境,发展才有活力。2010年5月,该公司成立了矿山工程技术装备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永富担任名誉院长、著名矿物研究专家许满兴和球团专家彭志坚教授担任技术顾问。这些专家教授的加盟,使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公司已向有关部门申报发明专利2项、新兴实用专利9项。从原来的土法上马到握有同类行业的专利,从对科技的重视到科技现实成果的转换,时间仅为5年,却取得了国内同行业中罕见的效果。

  新产品源源不断开发、试产,让企业发展获得了一种“加速度”。当前,该公司已经形成了“铁精粉年产150万吨、优质球团年产50万吨,合计产能超过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快速成长为全国硫酸渣、钼尾渣二次铁资源利用的龙头企业,河南省铁精粉和球团生产的领头羊,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的前列,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2010年,该公司科技处被河南省科技厅批准为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获批了多项发明专利。2010年5月5日,河南德海源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暨矿山工程技术装备研究院、矿山资源开发公司成立揭牌仪式隆重举行。组建集团公司,标志着德海源诚的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2010年11月12日,该公司又传来捷报,这天,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盘,河南德海源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在开盘的当日,德海源诚成交额就达9600万元,占总成交额的1/14。在首批挂牌交易的41家企业中,该公司创造了成交额、成交率、换手率等多项第一。

  “我公司的成功上市破解了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存在的融资难题,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大发展机遇。对全面改善我公司融资环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我公司实现再次腾飞的新起点,必将成为我公司下一步发展的强力助推器。”于海洲的话里充满豪气。

  抓住历史机遇、破解资金难题,为德海源诚赢得了先机。资本运作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该公司积极投身其中,新的腾飞之翼已经打开。

  创新发展,也伴随着企业文化深厚底蕴的逐步形成。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完善,该公司逐渐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四海文化”体系,也叫“六四精神”。具体讲就是从对国家、企业、职工和家庭“四个责任”出发,打造“真善美诚”的“四海精神”,加强人性化、数字化、目标化、责任化及深度化的“四海管理”,从而形成了一天等于三天、一个人等于三个人的“四海速度”和最快的资金周转率、最好的企业成长率和最佳的资产利用率的“四海奇迹”,以及公司在客户中的诚信品牌、在职工中的安全品牌、在产品中的优质品牌和在社会上的企业品牌“四海品牌”。

  “企业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多为社会作贡献,回报社会。”于海洲如是说。为此,该公司除了纳税之外,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环保设施完善,实现了渣和水的零排放。与此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投入700多万元,扶助社会困难群体,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沁阳市第一中学

  河南德海源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祝全市劳动者节日快乐

  ——腾飞中的沁阳市第一中学发展纪实

  历史是曾经的起航;历史是曾经的辉煌。

  在巍巍太行山下、滔滔沁水河畔,沁阳市第一中学,这个具有百年历史、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辉煌的学校,如今已经从广袤的怀川大地上崛起,成为令人仰慕、赞叹、难以忘怀的一所名校。

  本报记者 李新和

  从一处收购冶炼站起步到拥有四家公司的工业园;

  从单纯吃资源饭成长为全国综合资源利用的排头兵;

  从名不见经传到蜚声业内外;

  成立仅仅5年时间,河南德海源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的产值就增长了20倍,利税扩大了50倍。据统计,仅2010年,该公司就完成总产值7.5亿元,创造税收8013万元,人均创税16.02万元,纳税额度位列沁阳工业企业第一名。

  奇迹在不断诞生,希望在冉冉升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