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专题报道 上一版3
净影无尘
飞 天
房美车靓迷人眼
春曲 (三首)
四月如歌
品牌地产营造品质生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4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净影无尘

作者:●阿 丙 / 心灵之旅
 

  在中国,享有盛名的寺院禅林大多是有着皇家背景的。唐太宗少林避难,顺治帝五台出家。武则天感应寺削发,朱元璋龙兴寺起家。阴差阳错总会和朝廷扯上瓜葛。这些瓜葛被当地衙门和寺庙方丈刻意放大,就成了日后香火鼎盛恶资本,原本低调的禅林便显得十分铺张和扬厉。红墙黄脊琉璃瓦本是皇家建筑的专用色调,但是借用了朝廷的恩宠,寺庙便也在政治撒娇中带上了金銮殿的颜色。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在阳光照射下透露出狐假虎威的严厉。不仅如此,靠了皇权的荫庇,庙宇也渐渐染上店大欺客的毛病。“天下名山寺占多”,一个“占”字,道出多少蛮横、多少霸气!几乎所有的名寺都占据着山林胜地的制高点,万山丛中,俯瞰下界,用傲慢的冷眼,注视着善男信女在石蹬斩岩上艰难攀登。

  净影寺却属例外。它没有名山古刹的显赫背景,也没有广宇连云的浩大声威,甘愿在太行腹地独守一隅,如一个散淡的隐者,安享着红尘之外的宁静和清新。

  时值清明,我受了朋友的邀请,造访净影寺。如同寻找前生的故地,如同查访失落的爱物。我强烈地感到:净影,是我在滚滚红尘中曾经遗失的精神家园。凭着这个一尘不染的名字,我必定早就与它缘定三生。

  车子在离开市区后便开始在北部丛山中穿行。暮春的太行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峦变化着浓淡不同的色调。城市的喧嚣已在车窗外渐渐消隐,一条油路无声地向远方延伸。偶尔在山岰转弯处,可见担着薪柴的山民从斜径上走来,半坡上散落着几头悠闲的老牛。岩巅横老树,石壁覆苍苔。没有高楼,没有霓虹,没有叫卖,没有欺诈,仿佛一份来自史前的古意原封未动地在这里保存。即便是眼前这条通往净影的朝拜之路,也与平民生活一样平静和朴实。不像那些高居万仞之上的古刹,以考验诚心的名义,有意制造出信仰的艰难。我由此想到了千百年前创建净影寺的那位法师,必定是位具有平民情怀的伟大智者,他一双芒鞋,踏遍青山,为净影寺寻找一个宜于平民的所在,那出家人宽大的僧袍里藏着一颗怎样的悲悯之心呵!

  我在净影寺前驻足盘桓。没有山门的净影寺如同撤去门禁的园林,向所有的来客开放着自己独特的景致。在将见未见的前奏里,静谧春山任我放开思想的骏马,在想象的荒原上自由驰骋。我不希望将要相见的净影寺如寻常禅院那般规制严整,像流水线上的标准件一般。山水有本性,园林无假情。水媚山秀的净影凭着自己的独特造化,必有异于别处的新鲜格局。我愿在自己的意识里,用理性的积木把一个无瑕的净影自行搭建。

  四月的净影寺触目皆是禅机。欣欣生意之中,林莽在无声地抽条。四围植被在春的气息中重生新绿。疏竹摇风,湿地上露出破土的嫩笋。在这祥和宁静的方外世界里,到处弥漫着清苍的瑞气,蓝天鸽哨悠悠,这是和平之羽向人间奏出的春之歌。

  在佛教典籍中,“净”是指佛和菩萨居住的无尘境界,同时也是佛门心法。要求参悟者心无俗念,意不染尘。《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禅宗五祖弘忍以菩提树为题现场检验诸弟子心性。上座弟子神秀当场书偈于壁:“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二弟子慧能则半夜至壁下,写下自己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欣然,遂以慧能作为衣钵传人。这个典故在佛门弟子中口传心授,影响很大。历代禅宗皆以择传有方而引为自豪。但我却感到那弥留之际的五祖弘忍是不谙至善,惑于巧言。人在三界内,身入五行中,何地无尘?何时无尘?只要不染,则小河大地都是清净道场。如果一定要离境求清,难道去三千界外另寻法界?无尘可染当然省事,有尘不染才是至高境界。神秀的见识明显是在慧能之上的。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是禅悟之后的文人一句很得体的清言。它妙就妙在既正视尘世,又不染浊流,恰当处理了入世与处世的辩证关系。消除俗垢,修炼心法,在人欲横流的浮世中自净其心。无论文坛、商海和官场,怕是红尘中人都需要修炼的一种本领吧?

  进入景区,随弯道前行,在难以取舍的美景里,信马由缰就是最惬意的游览方式了。山径旁边有一处正在修葺的亭台,暗黑色的旧基上苔痕斑驳,无言诉说着千年的沧桑。绕过亭台,山岩壁立,高吻蓝天,似有隐隐瀑声从幽谷中传来。循声而去,吹面不寒的轻风便渐带水气。果然见两峰之间,素练高悬,奔泻而下。注入深潭,漫溢成溪,四散出阵阵凉意。这天造地设的一汪是应该取名“洗心潭”的。其实,许由洗耳也好,周公沐发也好,最该清洗的是人心,最该养护的也是人心。古寺深藏的这一潭净水,确是临流晓坐、对镜观心的绝佳所在。厌倦了红尘中的拼抢和争夺,带着累累创痕到这里来吧,听风来梳竹,看雁渡寒潭。以明霞为美色,把流水当弦歌。真觉得俗虑尽消,尘心顿洗。

  净影寺有别于其他寺院的,不仅是它远离呛人窒息的烟火气,独具禅林佛界特有的沉静与哲思;还在于它在原生态环境中,留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真趣。顺着猕猴谷再往前走,溪流潺潺,清波倒影,在山林间曲折回环。野桃花灿若云霞的演出行将谢幕,清流上飘着几瓣早谢的诗句。溪边沙路永远是湿漉漉的,最惬意的当然是赤脚,但四月的地温显然会阻止你和自然的放肆接触。近岩鸟宿,远谷钟鸣,野店溪云,远离了车尘马迹。竹杖芒鞋,伴着山溪缓行,一股沁然的凉意徐徐而上。野韭清新的味道会让你怀念山居的炊烟,对面断崖上隐现着两只探头探脑的猕猴。这一刻,所有的官场荣辱、江湖恩怨、商海沉浮、人世冷暖,尽可潇洒一挥江海去,尽付苍烟落照间。

  暮色渐合,梵钟悠悠在山谷间回响。净影,的确是一个空灵剔透的灵魂小憩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