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晓晓) 曾经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医生工作,却毅然辞职,通过激烈竞争当选了一名“村官”,并带领乡亲们在塌陷地里种上了黄梨。眼下,看着长势良好的树苗,想象着一个个“金蛋”,孔令波,马村区演马街道高寨村村委主任助理,心里乐开了花。
2002年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的孔令波,来到我市一家医院工作。2007年,我市选聘大学生村干部,他报了名并经过了一系列程序,被选聘为我市首批大学生村干部,成为马村区演马街道高寨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兼村团支部书记。
当了“村官”的孔令波,在思考着如何尽快熟悉村情。就在他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时,听到的却是一片质疑声:非农学专业的来农村干啥?能胜任吗?面对群众的不信任,孔令波知道要消除老百姓的怀疑,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自己就要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事情来。
除了唯一的土地,农村没有过多的资源。但是,高寨村属于典型的压煤搬迁村,土地塌陷严重。由于土地贫瘠,产粮相当低,更别说靠种粮致富了。怎么办?孔令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自费到郑州、漯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向村两委作了汇报后,决定围绕林业做文章。
2008年7月,他走上了创业之路。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规划出35亩土地进行晚秋黄梨示范园的建设。热情高涨的孔令波没想到村民不“领情”, 持怀疑态度的多,同意种植的少。
只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吸引老百姓。孔令波自己承包了10来亩地,又动员一位党员和一位村民带头来干。2009年初,他们栽下了从漯河花费3万余元大批引进的适合本地种植的黄梨树苗。一波三折,偏巧碰上了2009年春季大旱,由于水利条件还没有解决,为了保证幼苗的成活,孔令波就用车拉水,用肩膀挑水,一棵一棵对梨树苗进行浇灌,梨树成活后又遇到了虫害,他又跑到区林业局寻求解决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栽植的梨树成活率达到了95%,预计明年秋天就能挂果。
看到初具规模的35亩高寨晚秋黄梨示范园,孔令波欣喜地说:“示范园建成后每年每亩可产晚秋黄梨4000公斤,以目前市场最低价每公斤2.4元计算亩收入为9600元,除去人力及肥料成本每年亩收入最低6000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其他农户进行种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为周边塌陷区农村发展起到典范作用,也会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 (线索提供:和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