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村官·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锻炼成长
辞去医生当“村官”
塌陷地里种“金蛋”
河北海选出200名
“农村好青年”当“村官”
农村创业是方向
我会飞得更高
改说“下一次”
大学生“村官”
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心理边界模糊两败俱伤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理边界模糊两败俱伤

作者:廉小淞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有的母亲严格管教孩子,孩子却偏爱说谎,让母亲在外人面前丢尽面子,做儿子的还觉得整天在母亲的唠叨下生活,几乎要崩溃。有的父亲为了让女儿得到最好的教育,含辛茹苦地挣钱,女儿却吃喝玩乐不上学,让父亲痛心不已,做女儿的还认为不学习照样生活得很好,干吗非要学?

  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这些看似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如果从另一角度来审视,却是父母与子女的人际冲突,其冲突更多是由于双方的心理边界模糊所导致。

  心理边界是社会心理学概念,即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可以说,心理边界是座“心理围墙”,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心理范围,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探索内部和外部世界。一个人的心理边界确立得如何,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将这一理论引入到我们的教育和父母与子女的人际互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心理边界的形成和确立过程。

  众所周知,在生命初期婴儿与母亲处于共生状态,此时的婴儿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没有心理边界,所谓“二合一状态”,不分你我,婴儿的所有一切都依赖母亲去完成。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开始觉察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自己原来是独立的个体。这个认识便是分离的开始,也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开始。

  但是在中国式注重亲情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父母很难与子女很好地分离,自我心理边界经常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虽然孩子长大了,生活学习完全可以独立了,但是父母仍然担心孩子做不好、学不好、生活不好,于是过度地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包办饮食起居,监管学习,甚至规划孩子的未来,以为这样做便是对孩子负责,便是母爱或父爱的表达。

  殊不知,正因为边界模糊,父母很自然地随意突破心理界限,闯入孩子的私人空间,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粗暴干涉孩子。事实上,孩子在被照顾、被学习、被管理、被规划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怨恨情绪,并随之创造出各种方式来对抗,上述的“刺母”、“说谎”、“不学习”等就是心理反抗的最好诠释。

  物理学认为,压力在一定体积内蓄积达到一定能量时就会爆炸,人的心理压力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人的怨恨情绪和行为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叠加效应,其能量一旦达到极限,便可爆发愤怒情绪,甚至会失去理智,做出过激的行为来。赴日留学青年汪某刺母的悲剧便是过激行为的极端化案例。

  事实一再证明,好孩子不是被管教出来的,而是被尊重出来的;不是被保护出来的,而是在挫折中成熟的;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自我成长起来的。

  健康的人生、健康的人际关系少不了清晰而稳定的心理边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