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两大转变时期的标志。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那么五四运动则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简而言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时期传入或兴起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知名人物,都是在五四时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政治运动,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追本溯源,都是在五四时期发端的。几乎集中了当时遍布全国的优秀青年的社团组织,其历史及精神,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的思想及政治活动。
五四时期正是新旧思想交替、社会出现变革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百家争鸣”、盛况空前。许多社会思想家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纷纷成立社团组织进行宣传鼓动,根据不完全统计,有四百余个,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繁荣的景象。它数量众多,遍布各地,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1.社会基础
知识界的爱国青年出于对封建复古逆流的极端憎恶及对北洋军阀黑暗政治的失望,开始探索国家前途及民族命运,这是青年社团繁荣的社会基础。
2.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令人耳目一新。广大知识青年大胆解放思想,追求真理,改造社会,这是青年社团繁荣的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先进的中国人必然要继续上下求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一定增长,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屡遭败绩,但仍百折不挠。逐渐积蓄起来的社会能量终于在文化思想领域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予封建主义空前沉重的打击,对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它促进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随着新思潮的兴起、传播,各种旧思想亦沉渣泛起。思想界围绕新旧文化的矛盾十分尖锐,论战时有发生,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斗争错综复杂。为了增强自身在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些志同道合者感到有必要进一步组织起来,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凝聚力量。
3.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五四时期政府更迭比较频繁,军阀政客集团争权夺利,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因此对文化思想界的禁锢与钳制相对放松,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社团组织的发展。
4.青年导师的指导帮助
一批学界泰斗、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社团组织的建立、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对社团的组建不留余力地给予了帮助、指导。
青 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