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垃圾不但污染环境、破坏城市景观,而且还传播疾病,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课题。
那么,我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到哪里去了?这些垃圾会不会挤占我们的生存空间,是否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污染,有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4月26日,本报《党报有约》栏目邀请市政协委员、环境资源工作者、教师、工商界人士、退休干部及网民代表等10人代表组成“市民观察团”,走进位于市区29公里外的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对垃圾处置这一事关民生与环保的工程进行实地探访。
【七道工序,垃圾处理无公害】
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修武县周流村南,占地面积554亩,总库容420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能力970吨,供焦作市城区和修武县共同使用。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库容220万立方米,于2008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设计使用年限10年。
“在这座垃圾处理场建成之前,我市生活垃圾多采用河沟堆放填埋,沟底未敷设防渗材料,难免对城区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2008年9月,随着这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建成,结束了我市建市50多年来没有真正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所的历史。”负责该项目运营管理的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副站长郝国良向市民代表介绍。
场区绿化率高、垃圾处置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管理程序严格,让市民代表始料未及。
垃圾场四周树木繁茂,俨然一道绿色屏障。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垃圾填埋池一字排开,只不过不是绿草地,而是泛着银光。工作人员说,泛光的是池底敷设的进口优质防渗材料,厚度2mm,可以有效防止垃圾渗滤液的下渗。
在场区进门处,市民代表看到,一辆辆垃圾运输车缓缓驶上计量泵。据介绍,该站建立的全自动智能化垃圾计量系统,具备车辆自动识别、自动计量垃圾净重、自动统计等功能。
计量后,垃圾运输车驶向十几米远的垃圾专用检验平台。两名穿戴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根据填埋物的入场要求,对进场垃圾进行检验,杜绝工业废弃物、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进入场区。
“想象中垃圾处理场里应该是垃圾山连着垃圾山,没想到这里竟如此整洁。”市民代表马艳芳感慨地说。当市民代表通过工作人员调出近一周进场垃圾的数据时,电子计量器上立即显示出4月20日至26日进场的垃圾吨数:3029.52吨。“每天处理生活垃圾600多吨!”市民代表伊超前惊讶我市一天要排出这么多生活垃圾。
在该站一期工程填埋库区,隔着一道3.5米高的金属网,市民代表驻足观看填埋池里的作业场面。垃圾装运车不时进场倾倒,几台推土机随即将垃圾推平碾压,一辆消毒喷洒车不停地转动喷射口,将一团团消杀雾液喷洒在垃圾上。还有几台车辆来回穿梭,向碾平的垃圾上覆盖黄土。
“垃圾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国家《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进行,生活垃圾进场后要经过计量、检验、倾倒、摊铺、压实、覆土、消杀等七道工序,实行分区、分单元、分层作业,每日一覆盖,这样能有效避免垃圾大面积裸露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郝国良说,“填埋池四周的防护网,用来防止被风吹起的轻质垃圾向外飞扬。”
市民代表还注意到,一期填埋库区分为4个填埋分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分区填埋作业便于雨水径流的分流隔离,有利于减少垃圾渗滤液,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填埋分区内的导气石笼井对垃圾堆体产生的沼气、硫化氢等填埋气体进行导排。5眼地下水监测井,用于对地下水进行监控。
工作人员向市民代表介绍说,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评价标准》,该垃圾场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设施完备和垃圾处理技术先进程度在全省地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变废为宝,垃圾沼气能发电】
“堆放的生活垃圾能够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的渗滤液和含有多种成分的有害气体,这该如何处理?”市民代表董世坤问道。
“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渗滤液通过导流盲沟导入集液井,再由污水泵提升至渗滤液调节池,然后进行生物和化学处理。”郝国良介绍说。
一个游泳池大小的水泥池里,蓄积着酱黑色的液体。“这就是污水处理厂的垃圾渗滤液收集池,我们采取A/O生物工艺对渗滤液进行处理,这是以前简易填埋场所没有的无害化处理环节。”市垃圾处置管理站副站长董恩魁说,“化验室工作人员对渗滤液、周边地下水进行定期抽样检测分析。同时,垃圾处置管理站还委托市环境监测站对周边空气质量等进行定期监测,几年来所监测的12个项目指标均达到国家安全排放要求。”
“看,里面有幼虫在蠕动!”“看到了,好几条呢!”化验室内,市民代表争相通过一台显微镜观看水样标本。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专门培养的线虫、钟虫等微生物,好让其在渗滤液中分解有害物质。“渗滤液经处理后变成中水,部分用做填埋场喷淋用水,其余大部分输送到修武县污水处理厂后,进入中水系统用于浇灌花草。”董恩魁介绍说。
从填埋场引出的一根根黑色管道,就是沼气回收管。循着这根管道,市民代表来到填埋场西侧的一个厂区内。一座厂房里,两台发电机组轰鸣着正在作业。工作人员说,这是一座小型环保发电厂,所用能源就是从垃圾填埋场收集的沼气。
“进气量:150立方米/小时;输出电量:480千瓦时。”在发电厂控制室里,1号机组的出线运行工况图上显示着瞬时数据。
“由于回收的沼气中有大量有害成分,若直接燃烧排放会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这两台机组发电后,不仅通过国家电网向外输出电能,也完全消化掉了生活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沼气。”董恩魁解释说。
“生活垃圾还可以用来发电呀!这样的垃圾处理场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问题,还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身为教师的市民代表杨小军感叹道。
【代表建议,分类处理更科学】
参观过程中,市民代表普遍对生活垃圾混合填埋提出质疑:这些垃圾中含有多种可回收利用的东西,为什么不进行分检回收?
“生活垃圾中废弃塑料难以分解,如果进行分拣后不仅可回收循环利用,还能减少垃圾排放量,建议尽快实施垃圾分类作业。”市民代表董世坤说。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日本,没有垃圾这个词,垃圾叫尘品。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主要有三种: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我们的垃圾处理也要着眼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先进趋势,实行垃圾分类,并考虑焚烧发电。”85岁高龄的市民代表贺承炎说。贺老结合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垃圾处理经验,建议采用更加科学、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处理方式。
网民代表冯欢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在丢弃垃圾时就能分类放置,并养成习惯,这样就可以为垃圾后期处理减轻许多压力。对这件事,我会在网上进行呼吁的。”
对于市民代表的建议,郝国良说:“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垃圾分类处理列入‘十二五’规划之中。相信在最近几年,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交谈中,市民代表还表达了对垃圾处理工作人员的敬重和感谢。“垃圾处理场地处偏远,他们每天默默无闻地与垃圾打交道。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才让我们的城市更洁净美好,他们是我们最可敬的人。”市民代表马艳芳的话,引来了全体市民代表的一阵掌声。
市民代表一致认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关系到城市的环境与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垃圾处理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一定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全体市民的通力配合。目前,我市城市生活垃圾仍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作为城市的主人,每一个市民都应该多关注垃圾处理问题,从我做起,提倡低碳生活,自觉减少垃圾产生,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为建设清新、洁净、生态、环保的绿色家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