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已居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临床上,早期消化道肿瘤治疗后5年生存率在90%以上,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超过60%的患者在发现患上癌症时,都已属于晚期,无法接受化疗或手术治疗。如果对于消化道肿瘤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够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进而通过及时治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呢?相信通过对市二医院病理科和内镜室的深入了解,读者能从中找出满意的答案。
病理检查
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前段时间,家住我市某县的郭先生的颈部忽然长了一个米粒大小的肿块,摸起来既不疼也不痒,到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听说自己病情并无大碍,郭先生就没有放在心上。谁知过了半个月后,颈部的肿块竟长得和花生米一样大,这一下郭先生可慌了神。
在家人的陪伴下,郭先生慕名到市二医院就诊。经过仔细查看病理切片和科内会诊,病理科主任刘建民最终确诊郭先生患上了鼻咽部转移癌,且属低分化癌,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因此刘建民建议他尽快进行放射治疗。经过35天的放射治疗后,郭先生颈部的肿块明显缩小,治疗效果非常明显。郭先生高兴地说:“幸亏遇上了刘主任,要不然我的病可就给耽误了。”
据刘建民介绍,虽然目前诊断肿瘤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病史分析、实验室检查、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B超、胸透、磁共振成像术、核医学)、病理检查等,但是病理检查的结果是最为准确和可靠的,也是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如影像学检查只能做到对疾病的定位或半定性诊断;而病理检查则不同,它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也就是说可以明确患者患的是炎症性疾病,还是肿瘤性疾病,如果是肿瘤性疾病,究竟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是哪种类型的肿瘤等,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诊断,还为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38岁的江女士因患早期卵巢癌在市二医院妇瘤科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医生首先为她作了左侧病变卵巢部位的冰冻病理检查,因为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有程度不等的双发几率,很可能在右侧卵巢有肉眼也看不到的潜在病灶。在术中冰冻切片的帮助下,妇瘤科医生最终帮江女士彻底切除了肿瘤,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
刘建民说,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是目前手术中病理诊断最快的一种方法。它将手术中切除的病变组织在冰冻切片机中快速制片,经特殊染色后供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病理医师拿到标本后,半个小时就可以作出病变性质的诊断,从而对手术方案的确定起到决定性作用。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除了能确诊病变的性质,还能帮外科医生明确手术范围,避免医生切除肿瘤时切不够(有残留的肿瘤组织)或切太多(把正常组织切掉)。因而,在首次手术中进行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就能避免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二度损伤。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具有快、准的优势,确诊率在90%以上,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脏器肿瘤的手术病理诊断中,如乳腺肿物、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特别是卵巢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肠道肿瘤)、内分泌系统肿瘤等。目前,由于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术,市二医院病理科每年都要作1300余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工作量在全市首屈一指。
刘建民告诉记者:“由于病理诊断是一门依赖经验积累的诊断学科,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些疑难肿瘤的诊断,就需要结合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或超微结构的改变,甚至需要随访结果才能最后明确。如淋巴癌的细胞分型就有30余种,这时除了要有丰富的诊断经验外,还需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仔细观察镜下组织与细胞特征以后才能作出精确诊断。”
据了解,免疫组织化学是最近1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组织中的未知抗原或者抗体,借以判断肿瘤的来源和分化程度,协助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前,市二医院病理科已将该技术广泛运用于肿瘤的诊断中。
内镜检查
及时发现早期癌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内镜技术的运用,使得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42岁的廉先生近段时间总感觉吞咽食物时略微有些哽噎。近日,他来到市二医院内镜室作检查。内镜室主任张正行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的食管有一处黏膜出现了轻微的色泽改变,放大检查后发现黏膜略呈现出不平滑状态,于是根据经验考虑是早期食管癌。为了进一步确诊,张正行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的方法,使微小的病变得以清晰的显现。之后,通过组织活检,最终确诊为早期食管鳞癌。由于发现的比较及时,为廉先生的早期治疗赢得了充分的时间。
张正行说,胃肠镜检查是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由于内镜检查技术和内镜设备的改进,有经验的医生甚至可以发现仅有2毫米的微小病变。而内镜下染色是指在常规内镜检查的过程中,采用喷洒管在黏膜表面喷洒染料,来进一步观察病变。常用的色素包括靛胭脂、亚甲蓝、碘溶液等,这些色素无毒,吸收后对人体无害,因此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内镜下染色非常简单、易行、安全,不增加病人的痛苦。与常规内镜检查相比,内镜下染色检查具有以下优点:有助于判断良、恶性病变,如亚甲蓝可以使癌瘤和肠上皮化生染色,它对病灶的观察是客观、动态、精确的,在它的指引下进行病理活检则大大提高了早期癌症的检出率,能显示出普通内镜不易发现的病灶。对于隆起性病变,染色后能够清楚地看到表面的性状、起始部位的形态特点,凹陷性病变的边缘状态,平坦型病变的发现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市二医院内镜室已配置了当今最为先进的日本进口内镜系统,如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以及各种内镜治疗器械,可以开展各种内镜的诊断和治疗,至今已有300余例早期食管癌患者被及时诊断出来,为患者赢得了治疗时间。
张正行说:“在为患者作肠道检查时,会经常发现息肉和腺瘤等各种良性肿瘤,由于腺瘤和息肉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我一般都会建议患者切除,以免发展成恶性病变。”
78岁的徐大娘家住农村,去年无意中发现大便中有少量出血,去当地一家医院就诊后,接诊医生考虑是痔疮。徐大娘带着怀疑的心态又来到市二医院进行复查。张正行在详细了解病史后,认为患者的便血情况与痔疮的表现不一致,建议作一次大肠镜检查。经过大肠镜检查发现,徐大娘的大肠内有多发息肉和腺瘤,其中直肠上有一颗直径约1.5厘米大小的腺瘤,其头部形态有异常,有癌变的征兆。于是,张正行建议徐大娘立即做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直肠腺瘤确实已出现癌变。为此,张正行提醒广大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不可随意认为是痔疮所致,应警惕大肠癌的可能,使大肠癌得到及时治疗。
目前,市二医院内镜室还开展了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胆囊取石、胆管支架置入等一系列治疗新技术,使消化系统的疾病治疗方法有了彻底改变,避免了外科开腹手术,受到了患者的热烈欢迎。
现年80岁的崔大爷是一位胆管癌患者,由于病情发现的较晚,送到医院治疗时已经出现了低烧和全身梗阻性黄疸等症状,病情非常严重。张正行接诊后,综合考虑了患者的病情,决定为患者实施胆管支架置入手术,通过放置支架来疏通患者被肿瘤堵塞的总胆管。术后,崔大爷身上的黄疸迅速退去,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崔大爷高兴地说:“没想到市二医院的技术这么好,俺邻居得的也是这病,我回去一定要给他说道说道,让他赶紧来看病。”至今,市二医院内镜室已为20余例胆管癌患者实施了胆管支架置入手术,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