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麻 酩
“某单位违规收费、重复收费。某管理局有三种形式的收费发票,甚至只收钱不开票。”
“招商引资时的承诺事后不兑现,企业项目不能按期开工。”
“对企业检查较多服务较少,整改通知、处罚报告、停业整顿应接不暇,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则相互推诿扯皮。”
“某区机关大楼中,暗访人员连续敲了几个办公室都无人开门。”
吃拿卡要时有发生,对办事群众推诿搪塞,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有所抬头,企业周边治安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昨日,市会议中心圆形报告厅,在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会上,市人大代表邵洪文、市政协委员董世坤直陈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形式,这样的点评发言,在如此高规格的大会上还是首次,格外引人关注。
“我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已经历了12个年头,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社会各界对政府机关满意度与2004年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说到成绩,邵洪文如数家珍,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让人揪心。
有的企业家这样说道:我们缺少的不是项目,而是环境;我们需要的不是管制,而是服务;我们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政策;我们企盼的不是检查,而是保障。
这是市纪委组织的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调研组经过数次暗访得出的。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重重敲打着与会人员的心。
市委书记路国贤在听了点评发言后说,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大会上点评经济发展环境中的问题,这是一种创新,形式很好,暗访要坚持下去,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为什么要在这样全市性的大会上自揭家丑?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秦海彬坦言:“环境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比发展就要比环境。环境有多好,发展就有多快!自揭家丑是自我加压,更表明纪检监察机关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心!”他表示,我市将成立五个专项督导组,对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情况,对职能部门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和周边环境治理情况,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处理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首次发现问题进行效能告诫,第二次发现问题通报,第三次发现问题对相关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进行组织处理。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问责:对政令不畅、执行上级政策措施不力的要问责;对不负责任,导致公共资金使用不当、投资项目出现重大失误的要问责;对作风慵懒、工作不力、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要问责。
“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参加会议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张建、市科技局纪检组长党向兵等人这样感慨。
“愿这样的透明点评越多越好,这是民主政治的进步!”省人大代表路文、市政协委员姬智如是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