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五月,热情洋溢。这热情,不只源自太阳的红艳、鲜花的烂漫以及庄稼拔节生长的旺盛和躬身劳作的热忱,还来自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节日的热情,源自劳动的神圣和崇高。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是的,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载体,更创造了人间物质和精神的美。
劳动创造了人体美。原始的劳动,使类人猿的大脑不断进化,手脚渐次分工,及至实现了“人猿相揖别”的飞跃。又是漫长的生产劳动,促使人脑容量日趋增多,逐渐改变了尖嘴猴腮的头脸和弯曲前倾的身子,成就了直立行走的美好形象。如若没有劳动的催生,人们还漫不经心地徘徊在四肢触地的岁月。
劳动创造了视觉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越峻岭,穿草原,倚绝壁,绵延万里,起伏盘旋,望不断长龙蜿蜒,蔚为壮观,是劳动创造;傲踞亚洲的上海东方明珠塔,高达468米,头顶蓝天,足踏大地,矗立着“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雄奇;气势恢弘的三峡大坝,“截断巫山云雨”,绵延出从宜昌到重庆长600多公里的人工湖,碧水连天,渺无际涯,一派“高峡出平湖”的盛景,是劳动促成;青翠的菜园、碧绿的麦田、金色的油菜、艳丽的花圃、乌黑的煤炭和洁白的大米,以及扮靓城乡的霓虹、养人眼目的荧屏、五光十色的建筑和绚丽缤纷的焰火,均由劳动生成。总之,从城市到乡村,从室内到田野,从身上到身外,数说不尽的奇丽秀美和光焰无际,都是劳动犒赏眼眸的盛宴!
劳动创造了听觉美。人类的声音起源于劳动的交流,由最初猎取动物的单音呼应,发展到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和连缀来表情达意。根据劳动需要,逐渐产生了统一节奏的劳动号子和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原始的音乐;人们庆贺丰收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等以表达喜悦之情,这便是原始的乐器。可见,劳动催生了音乐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声音和乐器。而音乐的题材,又多取自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情感心路。譬如直接表现劳动的《采槟榔》、《打夯歌》等,表现对劳动者褒赞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伐木工人之歌》等。而音乐创作本身又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正是这种劳动,给了人们听觉美,成就了聂尔、肖邦等音乐家、梅兰芳、常香玉等戏剧家和李双江、宋祖英等歌唱家。至于摊贩合辙押韵的叫卖声、牧童清脆悠扬的竹笛声、机器节奏分明的轰鸣声、学生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战士响遏行云的操练声、火箭一飞冲天的震撼声……所有这些,无不是由劳动,荟萃了天地人原生态的听觉盛宴。
劳动创造了味觉美。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食物都是生吞入腹。劳动中,人们渐渐发现了火。而初尝熟食时的兴奋,绝不逊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竟有如此鲜香!又是劳动,使人们发现了咸盐,并学会了晒盐。而咸食的鲜香不只比仅仅是熟食美过多少倍,还可补充微量元素,强身健体。随着吃食种类和水平的增加与提高,相继出现了许多美食家。譬如北宋的苏东坡,他独创的东坡肉,至今仍挑逗着人们的味蕾。至于时下的满汉全席、南北大菜等诸多菜系,更是不知经过多少人深研细究的传承,才鲜香可人,恰到美处,成为人们享用放入味觉盛宴。
劳动创造了生活美。“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几年前的梦想已是过时的低档要求,摩天大楼早已高入云端,人们远隔重洋也可以像近在咫尺那样促膝而谈;彩电、冰箱、空调、轿车,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高档商品,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过去有病瞧不起,如今农村也可以享受医保了;过去上学忧学费,现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切,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富庶社会给予百姓的应有回馈。 (本版图片均采自本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