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布财勇
绞胎瓷因其花纹表里如一、叶脉内外相通而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灿烂一页,绞胎瓷又因遭遇靖康之变而神秘消失留给人们对一个时代的无尽猜想。
1000多年前,生活在山阳城(因汉献帝刘协被贬封为山阳公而闻名)一带的巧匠,在太行山采集高岭土、岩玕、方解石、片土等多种陶土原料,研细沉淀后,采取两种以上胚泥粘接并成型打磨,入窑烧制后,形成古朴而绚丽的纹路。因烧制出的每一件器物纹路都不尽相同,绞胎瓷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故而在世上更显得弥足珍贵。
近年来,随着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地出现了多位以挖掘整理绞胎瓷制作工艺为己任的能工巧匠,李文献便是其中一名佼佼者,更是绞胎瓷制作的领军人。
童年梦想
生于1953年的李文献,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花瓷(当地人对绞胎瓷的又一种称谓)的历史传奇:古时贵族以拥有一件为荣、二件为富、三件为贵。老人们绘声绘色的描绘,在幼时的李文献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难以磨灭。
1972年,年仅19岁的李文献在一位朋友处看到一小块绞胎瓷片后,又一次被瓷片上美丽而神奇的图案所打动。找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当时的焦作市陶瓷一厂当工人,以便更好地从事他热爱的陶瓷事业。
2003年,在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家里,李文献再次见到向往已久的绞胎羽毛纹瓷片。之后,这美丽的羽毛绞胎图案时常在他脑海里浮现。
同年10月,下岗3年的李文献偶遇一位瓷专家,专家的讲述使他对尘封千年的绞胎瓷历史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听了这位陶瓷专家的介绍,他再也按捺不住多年的梦想,坚定地对专家说:“我要挖掘出失传千年的绞胎瓷烧制技法。”
孜孜追求
“万事开头难”。绞胎瓷制作技艺作为曾经鼎盛于北宋时期的艺术瑰宝,在绝迹1000多年后的今天,要复活它谈何容易!
凭着对陶瓷工艺的一些了解,2005年,李文献和妻子把准备养老的十几万元钱拿出来,在太行山脚下租了一个小院,购置了一座梭式汽窑及所需的设备,建成了窑炉,自制了模具。
绞胎瓷是怎么绞的?是怎么烧的?无人给一个完整的答案。
他查资料、访专家,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天深夜,他偶发灵感想起家里吃的花卷馍,就再也睡不着了,急忙起床,用面做着一试,竟然做成了羽毛纹式样。天亮后,他比葫芦画瓢用泥试,也做成了羽毛纹式样。
经过修胚、上釉,李文献完成了几件绞胎瓷半成品。同年5月的一天,他将第一批产品送进了窑内。在经历漫长的10个小时等待后,他抱着莫大的希望打开窑门,结果看到的是一堆开裂的瓷片。
接着又试烧第二窑,还是全部开裂,无一成品。第三窑又试,还是不成功。第四窑再试,依然和从前一样……
李文献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环境,古人能烧成,我们为什么就烧不成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更大的困难又呈现在他面前:烧制不成功,亲戚朋友谁敢借钱给他。借不到钱,不要说进料试验了,连生活维持都困难。没钱买菜,他妻子到郊外地里挖野菜,或到菜市场捡菜叶。这年底,李文献因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几次摔倒,医生让他住院,为了省医药费,他竟从医院跑回了家。
2006年,他享受失业人员小额无息贷款政策,从银行贷款2万元,并先后结识了一批当地民间绞胎瓷收藏界人物和陶瓷制作师傅,开始了新一轮烧制试验。
在试验中他们发现:绞胎瓷由于各种胚泥不同,收缩率也不尽相同,一遇高温,极易发生开裂、变形。掺和的胚泥种类越多,其难度越大。
找到症结后,李文献采取慢加温的方式进行烧制。这次窑门打开时,全羽毛纹仿古精美瓷器展现在他的眼前。出窑后,他抱着那些瓷器,坐在地上呜咽起来……
不停脚步
在全羽毛纹绞胎瓷仿制成功后,李文献又掌握了木纹、水波纹、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等多种仿古纹胎制烧制技艺。尤其是他烧制的仿古绞胎瓷罐、羽毛纹绞胎瓷小碗和绞胎瓷瓶,釉面光亮、色彩协调、纹理对称,仿出了北宋时期古山阳绞胎瓷的神韵,受到了收藏者的青睐和国家、省、市陶瓷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6年4月,我国著名旅游专家、中国古玩商会顾问、中国白玉研究会副会长李庚专程来焦作,看了李文献的绞胎瓷后,大加赞赏,并挥笔写下“文献绞胎,宋瓷精韵;当阳遗脉,云台幻彩”的题词。6月,李文献的绞胎瓷在首届中原民间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11月,李文献的绞胎瓷受到了中国陶瓷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叶喆民及多位资深学者的高度评价。叶喆民教授饱含深情地说:“我终于看到新的绞胎瓷,这下它可以传承下去了,我放心了。”2007年,李文献被国家八部委评为当代艺术家。2008年,文献绞胎瓷制作工艺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绞胎瓷厂被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命名为河南省文物仿制品(绞胎瓷)研究开发基地。2009年,文献绞胎瓷制作工艺被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绞胎瓷产品被确定为国家外交部对外选用礼品。
为了打造好“品位高雅、瓷中君子”这张名片,今年58岁的李文献满怀信心地绘制未来的发展蓝图:在继续开发仿古绞胎瓷基础上,围绕世界闻名的云台山风景及焦作太极人物造型开发绞胎瓷旅游产品,让绞胎瓷伴随着焦作云台山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