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五年是山阳区人民得实惠最多、生活最幸福的五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上学“不花钱”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老百姓看病可以报销了;低收入困难群众住上新房、农村“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安享晚年、贫困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五年间,一场场民生盛宴在该区不断烹饪,百姓的幸福指数在一步步提升。
“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山阳区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每年为群众办至少10件大事、实事,积极改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该区区委书记牛炎平的话言犹在耳。
视民生为最大政治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五年来,该区区委、区政府在经济快速发展、GDP数字一路上扬的同时,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坚持“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推动人民生活质量逐年提升。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50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78倍和1.8倍,年均增长12.2%和12.7%,百姓的收入呈现出一条漂亮的上扬线。
该区对民生的聚焦以“为民办实事”的落实为抓手,以每年办理10件实事的速度,用实际行动诠释“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承诺的事一定要为百姓办好、办实!”这是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秋红对待民生的态度。在该区,实事的办理有如军令状,办理的全程总是政令畅通,办理的部门总是齐心协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群众利益无小事!
每天吃过晚饭,家住艺新街道五号院社区的郑女士就和老伴儿悠闲地去松鹤园散步。“绿化后的广场俨然就是个家门口的小公园。”广场西巷改造、和平街群英桥改造……几年来,该区积极推进“生态山阳、绿色山阳”建设,完成城乡绿化面积9600亩,移步就是景,满眼都是绿,勾画出一幅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妙景。
助民生于关键之处
该区将困难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民生幸福指数最实在的办法,心系民生民情,完善了救助体系等建设,使民政与民生由接近到贴心、由贴身到贴心,用情和爱将温暖送给困难群众,谱写和谐幸福的民生华章。
该区廉租房居民李素萍握着牛炎平的手,感谢住房保障这项惠民工程为她带来的实惠;新城街道恩村一街王女士拿到实物配租房的钥匙时,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五年间,该区以廉租房、南水北调安置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每年都在调整政策,降低门槛,扩大百姓的受益面。目前,该区已有1350户享受到了住房保障体系带来的优惠。
左腿骨折的赵大妈面对高额的医疗费曾萌生放弃治疗的念头。然而,每年她都坚持参加的“新农合”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五年间,全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423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8268人,参合率达85%。
“五保”老人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该区通过落实农村“五保”财政供养机制,全面建立起了以财政资金保障为基础、以乡镇敬老院规范化管理为标准的“五保”供养工作新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的难题。
为民生不遗余力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该区决策者最深情的牵挂,由此落实的项项举措都承载着百姓的殷切企盼。
优质、均衡的教育得以全面发展。该区新建了人民中路学校、改扩建了十七中学……五年间,该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100%。
去年,焦东街道六号院社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荣誉背后,是该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心下沉和服务前移。五年间,全区累计帮扶18461名失业人员成功实现再就业。
在加快安置房建设的同时,该区在被征地农民和进区企业之间打开一扇双赢的大门,想方设法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白手起家到小店红火,有山阳区一步步的支持,俺的生活有了奔头……”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集聚区土地征迁户中星街道上马村的毋二伟心存感激。
15分钟就医服务圈实现了,许多村卫生室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的160人的“健康贴心人”队伍组建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开始创建……该区卫生服务始终走在全市前列。
场场盛宴,连着百姓生活;串串数字,提升着幸福指数。悉数五年来该区百姓生活的点滴,就是这样真实而幸福。 李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