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近日,记者到博爱县苏家作乡寨卜昌村采访时,在第十八村民小组的土地流转合同上看到了这样的记录:18组36亩土地流转给甲方,期限10年,每亩流转费800元。合同下方的见证单位是苏家作乡农业服务中心。
“这份合同在苏家作乡和博爱县两级流转服务中心都有备案,用来规范双方的流转手续,避免出现纠纷。”该县农业局局长秦胜利说。这种将流转土地归档备案的做法,在该县被称为“档案土地”。
“档案土地”的由来
近年来,该县大力培育规模种植主体。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引导土地向合作社流转。中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金城乡南庄村流转土地1160亩,占该村土地的80%。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土地流转中,探索出土地托管的新思路,现托管土地1647亩。目前,该县农业合作社已达288家。二是扶持种植大户,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该县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特色村有52个,涌现出刘炳亮、杨天琪、仝近贵、王清林、李耀学、程国庆等120多户种植大户,流转土地面积超过7000亩。三是培育“公司+农户”的涉农企业,引导土地向涉农企业流转。绿叶食品公司与当地300余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实行规模种植分户管理的模式,规模种植香菜达1600亩。目前,该县14家涉农企业实行规模种植近3000亩。
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过去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向着几户、村组甚至整村土地连片流转方向发展,土地大规模地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打破了农民原有的土地界限。对一家一户来讲,他们的原有土地被连片开发所代替,原有土地“不复存在”,这就需要对农民的土地(承包数量和年限)进行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只有这样,农民才可以凭着档案证书到约定期后领取租赁金和粮食直补。由此,该县的“档案土地”应运而生。
“档案土地”的见证
“崔庄又有300亩地在流转中心登记,希望流转出去。”该县磨头镇农办主任单福明对记者说。
崔庄有500多口人,人均不足8分地,多数村民做煤炭生意,村里的传统农作物是小麦、玉米,一亩地年收入1000元左右,土地效益普遍不高。秦胜利说:“群众迫切希望把土地流转出去,以便一心一意地做生意。”
瞿庄村村民王学才今年60岁,家里六口人种了5亩地,儿子长年在外做运输生意,农忙时回来收麦播种,耽误了生意,儿子多有抱怨。去年,王学才将土地全部流转给当地一家合作社,每年的转让费用5000元,仅此一项就赶得上往年种粮的收入。他和老伴还在合作社务工,两人每月收入1400元。儿子也不用再为农事发愁,可以集中精力做运输生意了。
瞿庄村共有495口人,耕地390亩,村民多数在外做运输、建筑和经营煤场生意。该村党支部书记丁凤林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流转土地近70%,村民的土地都成了“档案土地”。
“档案土地”的出现,促使该县建设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流转手续,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各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由村委会的会计兼任土地流转信息员。现在,该县各村、乡都建有土地流转档案,由乡镇统一管理。乡镇建立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重点负责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以及办理土地流转合同的见证,对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变更等情况进行备案,调解流转纠纷等工作。该县农业局建立了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重点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同时建立了全县土地流转信息库,为跨乡镇土地流转提供服务。
“档案土地”的延伸
为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该县对“档案土地”农民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建立企业用工联系点和农民工转型资金扶持机制,确保“弃农能工”、“弃农能商”。
记者来到该县磨头镇翟庄村流转大户石存亮的地里,在两个篮球场大的场地上,晾晒着满地的药材。今年49岁的石存亮一直从事汽车运输生意,2008年,看到种地效益大大提高,就带着做生意赚来的近50万元投资种田。他共流转了翟庄村258亩地,去年种植白术86亩、大棚高效蔬菜54亩、桔梗65亩、山药53亩,全年投资150多万元。当记者问到除去成本纯收入多少时,石存亮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去年纯收入30多万元。”
单福明告诉记者,全镇34个村,目前土地全部流转出去的村已有7个,这7个村的土地都在三级土地流转机构备了案,成为“档案土地”。
截至2010年年底,该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