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路国贤强调,加快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积极投身到加快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全面推进焦作新一轮转型升级。
武陟要在转型中提升,在提升中实现跨越发展,一是领导带头抓转型,形成全员上阵抓重点、以点带面促转型的工作格局。二是发挥优势抓转型,确保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三是突出重点抓转型,狠抓现有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做大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集群。
——摘自《焦作日报》
武陟要转变,不转变不行。这个观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武陟已然在转变,转变得急切,转变得催人,丝丝点点的转变全社会都在及时、清晰的感受着。
武陟之转变,变向顺应规律、科学统筹,顺应民心、持续给力,承载着全社会沉甸甸的期盼和兴冲冲的向往。
(一)转变已悄然展开。
工作机制变得高效了——打破县五家班子成员按体制以“家”为单位工作的局面,根据各个县级领导的职务特点和个人“专长”,成立16个重点工作组,明确牵头责任领导,把领导力量向重点工作倾斜,工作机制围绕重点工作来健全。每周召开党政联系会,通报各项重点工作进度、质量和存在问题。决策不再来回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场拍板,重要工作信息报纸、电视详尽公布。
干部作风变得扎实了——食品安全、瘦肉精普查、城际铁路拆迁、朝阳二路东扩、集聚区供电台位安装、项目地段的坟头搬迁……项项任务注重承诺,件件工作规定时限,倒逼着各级领导干部离开办公室,来到工作现场;放下电话机,面对众乡亲;改变“官僚”气,创新工作法。
政策措施变得更具操作性了——制定政策立足落实,工作措施面向基层,行为界限责权明确,执行力度广泛空前。
发展路径变得更加明晰了——“十二五”期间武陟的目标就是:经济规模明显壮大,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实现这一目标始终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力量,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最终目的。
发展方式变得更为科学了——成立项目评估委员会,用“挑剔”的眼光,着力引进高科技节能环保新兴战略产业;在企业建立创新平台,开展专利创新“消零”活动;打响环保整治战役,对高耗污染企业坚决说“不”;关注广大普通人员群体,对民生诉求更加重视。
(二)转变源自于“痛苦”。
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大县,吨粮县的荣耀……围绕“农”字做好一篇篇大文章,在历史上曾是武陟历任领导的工作重心,是武陟人民引以为豪的亮点。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困”着武陟发展脚步的还是这个“农”字。产业规划长期跳不出农作物,跳不出农产品,跳不出农业大县这个思想藩篱。回望上世纪末期,用麦秸造纸、用麦粉做“面”,用玉米粉做饲料,用玉米芯做化工原料,用日益稀缺的煤炭资源做农用化肥——武陟像点样的企业大都离不开“吃”农业,大都离不开“抢”农业资源。这些产品不能直接出口,创不了外汇,还加剧了武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依赖度的持续增加——武陟没有像样的现代工业,没有真正意义的高技术产业,没有持续推动发展的产业动力……。这一影响至今犹存。
回望历史,不能不提武陟的运输业。分散经营、各自为战、自相竞争是武陟运输业三十年不变的“模式”。几家欢喜几家忧,伴随着少部分人的暴富是大多数车老板的破产和欠债逃匿,是过境道路的反复损坏重修,是环境质量的严重破坏,是贫富悬殊日益加大,是物价普遍高于周围县市甚至焦作市区的“怪”相。
“怪”相往往不是孤立的。一些重要工作机制不健全,某些重要领域的政策措施空白或者滞后,落后产能与新兴产业争土地、争人力资源;行政服务效能低下,城市私占乱建,安全事故频发,土地争端屡屡发生,信访案件接二连三……
这些削弱了武陟的发展质量,给武陟的干部带来困惑,给武陟的形象带来伤害,给武陟的稳定带来干扰,给武陟的“软实力”造成打击。
这些“怪”相催生着武陟之转变。
(三)转变的力量超出预估。
转变带来了武陟县一系列的前所未有——
县政府常务会议把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每次会议必议之题;
全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会议开到村,开到种养户。食品安全监督员分布到村组;
县领导层对事关全局和民生的诸如干扰项目施工、影响居民生活的“小”事问得仔细,了解的清楚,解决的及时;
《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意见》、《武陟县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税收分享办法》、《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事关全局,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政策措施出台;
“一体两翼”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城际铁路拆迁、市定重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
各种金融机构、融资平台纷纷落户武陟;破解武陟城市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融资难题的武陟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注册资金8亿元;
垂直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高涨——工商局敢于担当,主动把开办公司的注册门槛降低,注册工作时限大幅缩短,特事快办的例子越来越多;地税局强化征收、严格征管,实现首季“开门红”,为地方经济积聚了财力;金融办和金融系统各家银行主动深入集聚区和企业内部,“求”着向重大项目、优势产业贷款,全县贷款规模和储蓄余额进入全市前列;
发改委牵头实施投资1250万元的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量武陟农田项目,建设速度惊人,质量保障体系周密,仅用3个多月时间在全市率先完成;
城管局发扬创卫精神,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把城区管理得更加规范,更加亮丽;
商务局在乡镇的配合下,落实定点屠宰,查处私屠乱宰,用心用力,用法用智,整治效果空前;
在武陟干部中,谈差距摆问题的多了,工作的标杆拉高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宽了,工作周密机制完善了,官样文章、指手画脚没有市场了,实打实的指导实际工作的办法多了……
(四)转变是永恒的主题,是永无止境的努力。
武陟转变的原因是形势所迫、现实所迫,起点于理念、思路,着力于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效果逐步见之于实际工作中。
武陟转变的本质是对原有发展基础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对现有发展要素的充实和持续提升。
这种转变才刚刚开始。
在这刚刚发生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要问:县级的领导方式转变了,乡镇局委领导转变了吗?乡镇局委主要领导的领导方式转变了,每个班子成员转变了吗?重点工作的领导方式转变了,其他工作也随之转变了吗?经济部门的领导方式转变了,服务部门、管理部门以及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方式转变了吗?在领导和社会关注的大事上方式转变了,在具体工作中转变了吗?干部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转变了,群众和整个社会的意识氛围转变了吗?
没有这方方面面的转变,我们的转变就不到位,我们的转变就缺少基础,我们的行政成本就降不下来,我们的工作效率就提升不上去。局部的、有选择的,抑或阶段性的转变,不是真正的转变,转变要渗透到全武陟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单位,每个人的意识中和行动上,这才是全面的、彻底的“转变”,才能更好的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保障和动力。
要实现全面的、彻底的“转变”,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各级领导干部还要付出持久不懈的巨大努力!
转变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转变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是提升武陟“软”、“硬”实力的正确道路。
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建设郑焦跨河经济走廊,大力度招引高新技术产业,坚定不移的抓好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档次、延伸链条……只要按照这个方向,持之以恒的用心思转变,用心思进取,就一定能转变出一个新武陟,就一定能转变出一个崭新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