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信息报记者宋华)30年前,长垣县还是豫北黄河岸边的一个贫穷小县,北洼南滩,风沙盐碱,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资源,是典型的“零资源”县。
近年来,河南长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告别了贫困与落后,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样本。该县先后荣获“中国厨师之乡”、“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起重机械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等一系列殊荣,入选中国中部百强县、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中国创意(中小)城市50强。
长垣,这座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原新城,被誉为“北方的温州”、“中原的小香港”。全国500多个市、县慕名前来考察、学习、取经,催生了令人瞩目的“长垣现象”,引发了一场被新闻界、经济界以及社会各界称之为“长垣模式”、“长垣经验”的大讨论。
那么,“长垣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在县域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个“零资源”县为什么能够冲破零资源的桎梏,从而实现战略突围?长垣县发展县域经济快速“破题”的秘诀到底在哪里?
为此,记者对河南长垣进行了深度采访。
长垣无资源,却有“大思想”
长垣县地处黄河的“豆腐腰”区段,面积1051平方公里,人口80万,60%的耕地和人口在黄河滩区、背河洼地区。过去长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无基础、无资源、无资金,自然灾害频繁。
那么,怎么办?面对这个典型的“零资源”县,长垣县发展县域经济该如何定位?突破口在哪里?2002年,该县新一届党委领导一时陷入了困局,感觉到身上的压力是如此之大。
然而,困难并没有吓倒长垣县的决策者们。他们认为,思路也是生产力。该县虽无自然之矿,但有80万人口,如果能把该县领导班子的智慧和全县老百姓的智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发展长垣的“大思想”。而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之矿”吗?
为此,2002年,长垣县新一届县委班子到任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从突破思想禁锢入手,引导广大干部用多元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来破解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于是,一场“面对新一轮发展,长垣怎么办、怎么干”的大讨论活动便在河南长垣拉开了序幕……
长垣思想之一:对内埋头苦干,对外扩大宣传
该县的领导者深知宣传作为软实力的重大意义,他们认为,因为有名,才能有认知;因为认知,才有可能合作。为此,该县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长垣,不断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以期提高长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2年,中央政策研究室在长垣召开“粮食主产区加快经济发展暨长垣经验研讨会”,向全国推广长垣经验。
2003年,联合国“亚太地区绿色食品市场通道建设研讨会”在长垣召开,长垣成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中华绿色名县。
2004年,长垣县举办中国(长垣)厨师之乡国际美食节。
2005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在长垣召开,1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大会。
2006年,长垣先后在珠三角、京津唐地区举办县情说明会,加强联络,推介项目,全面掀起招商引资热潮。
2007年,长垣县拍摄了反映餐饮历史文化的电视连续剧《大长垣》,播出后引发了“长垣厨师”的品牌效应。
2008年,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在长垣召开中国县域经济论坛“长垣科学发展之路”研讨会,总结长垣经验。
2009年,中共中央党校、河南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在长垣召开“坚持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高层理论研讨会,向全国推广长垣科学发展的成功做法。
长垣的知名度越来越大,长垣的美誉度越来越高,长垣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广阔。2009年,全县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74个,总投资45.6亿元,利用外资23亿元,被评为“第二届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
长垣思想之二: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
近年来,长垣在发展过程中的争论和非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管外界怎么议论,但该县县委从来没有动摇过、停滞过,始终坚信只有冲破束缚发展的各种桎梏,才能占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最新高地。
早在2002年,长垣县委就提出了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发展方向,并于这一年的年底在城南5公里处着手规划起重工业园区,为此惹来一片非议声,认为是“不可能”、“瞎折腾”、“异想天开”。短短几年间,气势磅礴的起重工业园区骤变为一座令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城,并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省级工业园区,群众也因园区的建设得到了实惠,赢得了一片赞誉声。
长垣在县一级城市里,率先叫停了单体住宅审批,尝试建设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楼,有人就说现在的领导是城市人、爱干净,不了解县乡情况,可随着国家紧缩建设用地政策的实施,土地集约使用势在必行,长垣的住宅改革为未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早在2002年,长垣就大规模开展了“创建美好家园、创建美好环境”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活动。刚开始有的干部说,村民不支持、工作难度大,千百年形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然而,长垣县委、县政府搞城市创建的决心坚定不移,修筑每一条路,整治每一条街道,新建每一个小区,都让群众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实惠。如今,城市创建、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已经深入人心、深得民心。
对此,中央新闻媒体联合调研组到长垣调研后,一位德高望重的部级老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长垣县是零资源、大思想。”
长垣思想之三: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2004年,“6·10”卫生材料制假事件被央视媒体曝光后,长垣发展了20多年的卫生材料行业岌岌可危。长垣县委果断提出了强力整顿、引入正规、消除影响、重振雄风的指导思想,冒着少数不明事理人员的侮辱、谩骂和攻击,顶着压力、硬起手腕搞整顿,最终使卫生材料行业步入正规,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该县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达45亿多元。
2005年,长垣县召开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会议指出:“谁与企业过不去,就是与县委、县政府过不去,就是与长垣干部群众过不去,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在长垣,县领导带头跟企业家交朋友,常常到企业调研,年年都召开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听老板的心声,为企业排忧解难。
为了给企业发展营造出更加宽松的环境,该县还一年一个主题,相继开展了“企业管理年、诚信年、质量年、战略重组年”、“企业服务年”、“企业家素质提升年”等活动。该县县委提出了“书记、县长是民营企业的服务员”的口号,提出了机关干部“要为民营企业端洗脚水、系鞋带”的服务理念,干部们由“指挥员”变成了“服务员”,角色一变万象新,营造出了长垣的一潭潭“活水”。
长垣思想之四:不忠不孝不提拔
“不孝敬父母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长垣县在2007年把忠诚、感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干部考察要先“家访”,关注干部八小时之外的行为。
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海外媒体及中央各大新闻媒体陆续予以报道转载,干部群众议论纷纷。多数人鼓掌叫好,认为百善孝为先,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指望他“孝敬”人民、为老百姓干实事?但也有人指出,要分清“公德”与“私德”,不能以道德代替法律,对官员应该不求完美,但求尽职。一些同志甚至很紧张地找到县委领导说:“不得了啦!长垣上网了,点击量超过2万多次,这下长垣成了众矢之的,我们可该怎么办呢?”
新事物就要允许讨论,不管怎样,“不忠不孝不提拔”的用人导向在长垣得到了全面落实。
2003年,面向全省公开选拔了24名科级领导干部。
2004年,长垣开始大胆尝试重要干部选任全委会票决制。
2005年起,常委、副县长进行“公开述职述廉”,并在电视上公开播放,接受全县人民的监督,让群众挑刺、找毛病。
干部调整是不少地方、不少领导最头痛的事情,长垣县经济活跃,能人多,大户多,交往多,长垣人在外界的关系复杂,调整干部历来难度大,但经过这几年抓作风、抓教育、抓整顿,干部的理念变了,调整的风气正了。长垣县在今年年初进行的干部调整工作非常顺利,整个调整环境风清气正,犹如把干部调整放在一座透亮的玻璃房中进行,从头到尾接受着最广泛的监督,没有出现一处不和谐的音符。
民营经济起步,学会“无中生有”
20多年前,该县的民营经济还很不起眼,很多产业还是零记录,即便有,也是一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然而,今天回过头来再看,长垣的民营经济已成了该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昔日的泥腿子有的已成了防腐专家;过去的放牛娃已成了起重行业的领军人物。目前该县已形成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防腐建筑及防腐材料、饮食文化、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
那么,该县是怎样突破零资源的桎梏,将长垣的民营经济打造成五大优势产业的呢?
如何推进产业发展,构建发展平台,这一直是该县决策层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和广泛追求意见,该县提出了“建设工业园区,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产业发展方针。
为此,从2002年开始,该县就开始谋划建设河南起重工业园区和医疗器械及医用卫生材料产业集聚区。在2003年国家几乎停批园区、整顿园区的紧要关口,在宏观调控趋紧的严峻形势下,强力推进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了、做大了。目前,起重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7亿元,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入驻生产性企业333家,年实现销售收入百亿元,先后被评定为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全国起重产业科技示范园、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出口先进开发区。2009年,“中国产业集群万里行”活动走进长垣,授予长垣“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基地”称号。
长垣的决策者认为,只有多种产业竞相发展,才能撑起长垣“勇立潮头”的傲人姿态。经过科学谋划和果断决策,坚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跨行业整合各类资源,把全县规划为两大产业集聚区,即长垣产业集聚区(包括起重工业园区组团、蒲西组团),蒲城产业集聚区(包括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组团、蒲东组团、参木组团、木岗组团、恼里组团、蒲北组团),推动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全力打造县域十分钟经济圈。2009年,长垣产业集聚区完成产值88亿元,实现利税17.6亿元;蒲城产业集聚区完成产值24.5亿元,实现利税4.9亿元。
面对严峻的经济寒冬,长垣县进一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长垣还把争取项目和加大投入放在第一位,抢抓国家“增投入、保增长”的政策机遇,先后实施了投资2亿元的王家潭生态公园、投资5亿元的食博园等项目建设,接连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签订了投资10亿元的交通、运输及有关配套设施项目,与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签订了投资8.8亿元的“CIGS太阳能管式电池项目”,这些项目将大大提升长垣的产业层次,为长垣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民创业与“回归工程”
长垣历史上有重商传统,发展民营经济有深厚土壤。立足这一现实,长垣县委、县政府很早就确立了“民营立县”战略,明确提出全民创业。
自2003年以来,长垣县委围绕建设“中部强县”和“新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长垣”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民营立县、特色兴县、绿色强县、文化旺县”发展战略,积极打造“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防腐建筑及防腐蚀材料、饮食文化、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努力培育“汽车零配件、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闯出了一条“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发展之路。
长垣县委在县九届五次全会上,向全县发出了“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致力做大做强做美长垣”的动员令,吹响了全民创业的“集结号”。
号召发出后,全县上下积极响应,创业的热情汇聚成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业浪潮,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滚动翻涌,如群星闪耀在创业的天空,发出创业的无穷热能。
该县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开始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先后涌现出“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冯明亮等外出务工创业明星,全县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外出务工,年输出劳务达17.8万人次,年实现劳务收入11.1亿元,被确定为全省外派劳务专业基地。
同时,也有一批经济能人回归家乡,投资兴业。在太原搞房地产开发的崔培军,投资1.2亿元建成了河南矿山起重公司。在外承包防腐工程的韩国府,投资1.5亿元建起了年出栏20万头种猪的恒友牧业公司。三年来,这些能人创办回归企业900多家,安置农村富裕劳动力2万多人就业。
那么,在长垣民营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该县究竟是如何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
一是解除束缚,使群众放手创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不重比例重发展,不重属性重作用”,在全县大力倡导敢富、争富的新观念,使群众解除顾虑,放胆、放手创业;二是典型带动,使群众竞相创业。长垣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创业实践,先后推出了一大批创业模范和名牌企业,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在县城主要街道免费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做广告宣传、“树碑立传”,使广大群众创业路上学有榜样、赶有标兵;三是强化扶持,使群众便于创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业的具体措施,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信贷、土地、财税等方面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优惠则优惠。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创业群众选择项目、协调资金,近几年仅县主要领导就协调创业资金20多亿元;加强创业培训,建成各类培训机构41个。
由于政府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积极实施“回归工程”,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使得回归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人回转、钱回流、厂回迁、业回创”的新局面,形成了回归投资主体竞相发展的新态势。在谈及该县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时,县委书记刘森说:“长垣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得益于民营立县的坚决贯彻,得益于全民创业的强力推进……”
统筹城乡,协调城乡,城乡互动
长垣的决策者认为,形成城乡二元化结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还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而城乡一体化,则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长垣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为此,长垣县确立了“统筹城乡、协调城乡、城乡互动,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方针。
长垣县委明确提出“一年一变样,三年变新样,五年大变样”的发展目标,坚持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滚动发展”的路子。
大手笔规划。长垣县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重新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设立了蒲东、蒲西、蒲北、南蒲4个办事处,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北部主城区组团和南部起重工业区组团为两翼,以蒲东老城区、蒲西新城区、南部起重工业区的服务区等多个中心为基础的城镇建设新格局。目前,城区面积由1992年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7万人,一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中等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
高水平建设。引入经营城市战略,利用产权置换的形式,吸纳社会资金24亿元,建成了县综合办公楼、建设大厦、财审大厦。大规模推进旧城改造、城中村搬迁,建设了亿隆国际城、欧洲小镇、丽景苑、长城人家等一批高品位住宅小区,打造长垣城市经济的风景线。建设龙山仿古商业街、长城商贸城、亿隆步行街等市场,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辐射到周边濮阳、安阳、开封、山东菏泽等市、县。
高效能管理。长垣县深入开展“创建美好环境、创建美好家园”活动,大力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严格落实“门前五包”、县直单位分包路段义务劳动等制度,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市民文明意识明显提升。建成了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
抓班子、带队伍、树正气
“干部作风好,长垣万事兴”。
一年一个主题,一年推进一步,以鲜活的载体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是长垣县抓干部作风的鲜明特点。
2003年,在全县开展了思想作风纪律大整顿活动。
2004年,开展了“适应时代需要,提升执政能力”教育活动。
2005年,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了“素质、作风、理念、形象”教育活动。
2006年,以“求真务实抓落实,正己正人正风气”为主题,开展了思想政治大讨论活动。
2007年,时值党的“十七大”召开,连续开展了“讲正气,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名利观”、“学仇和,真情做人、正气做官、大胆做事”的主题教育活动。
2008年,在全县干部中开展了“为官心中要有老百姓”的活动。
2009年,开展了“树正气、重才气、求大气”等主题思想教育大讨论活动。
2010年,该县即将开展“良心、人品、官德、责任、奉献”主题思想教育大讨论活动。
长垣县委在抓干部作风中尤其注重抓小事。对类似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上班迟到、开会接打手机等“小事”,经常进行电视曝光,并在全县通报批评。组成检查组不定期突击检查各单位上下班情况,县里主要领导也常常越过检查组突然出现在被检查单位。谁的衣冠不整、喝酒上岗、汽车超速、水管不关、开关不拉、环境脏乱……等等,绝对逃不过检查组的眼睛和批评。
不仅如此,该县四大班子领导还带头学习,县委书记几乎每天都要批转《学习参考》,自2005年共批转《学习参考》1500余期、4000余篇各类文章,在全县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了解接触过长垣干部的人都说:“长垣干部的观点前卫、新锐,来得快,又实用,有远见。”
该县的决策者认为,良好的作风要在服务群众中体现,要把为民办实事用来检验作风转变的效果。
2004年6月,长垣县委向全县人民郑重宣布:为进一步畅通县委、县政府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渠道,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设立书记热线。自此,无论是深夜还是假日,热线时时繁忙,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
近年来,仅县委主要领导就接受、批转群众来信上万封,处理群众手机短信3余万条。如今,在长垣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老百姓的事儿,就是天大的事,领导干部都是服务员。
社会各界热议“长垣现象”
长垣创造的奇迹也引发了大批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各界对“长垣现象”关注和讨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纷纷发表对“长垣模式”看法和观点。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肖万钧说:“长垣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位一体’为载体,推进‘六个一体化’,实现‘四个城市化’,沿着这条路子,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探索和实践中有许多创新。”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长垣闯出了一条真正农产区科学发展的一条新路。这条路就是你们(长垣)所提到的劳务经济、回归经济、特色经济、集群经济之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将是我们国家解决中国农村问题,解决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措施。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发展与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深有感触地说:河南长垣县县建制整体发展,是全国第一个样板,是改革开放30年出来的第一个县建制整体发展的样板,非常可贵。
而在记者看来,“长垣现象”就是“长垣经验”,是人们对该县发展县域经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荣誉的一种肯定和社会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记者发现,“长垣现象”其实就是“长垣人现象”;“长垣经济”其实就是“长垣人经济”。试想,同在一片蓝天下,不要说零资源,即便有大量资源的县域,为何现在还发展不起来呢?长垣提出了“零资源,大思想”的理念,整顿干部作风,狠抓班子建设,号召全民创业,公布书记热线,打造亲民爱商的大“磁场”……所有这一切,使得长垣的发展巧妙地避开了“零资源”的劣势,最大程度上调动起了“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让老百姓、投资者和政府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要知道,“人心齐,泰山移”啊!何况贫穷乎?
长垣的发展,制造奇迹,催生令人感叹的“长垣现象”!
(刊于 2010年0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