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张苗) 进入4月份以来,我市部分地区手足口病疫情上升明显,根据手足口病疫情发病规律,预计5月中旬我市将迎来今年的发病高峰,防治形势严峻。昨日,记者在市卫生局了解到,针对目前我市出现的手足口病疫情,我市从疫情监测、医疗救治、重点场所防控、健康教育等方面,全面部署防控工作,全力保障广大儿童身体健康,严防聚集暴发疫情的发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该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从我市的疫情检测情况看,目前我市的手足口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有聚集性病例发生,我市已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了疫情的扩散。根据手足口病疫情发病规律,预计5月中旬我市将迎来今年的发病高峰。
就手足口病的防治,我市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各县市区建立健全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针对本地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周密部署、明确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在加强疫情监测方面,我市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本地区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的管理和督导,不断提高本地区疫情报告工作质量,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疫情以及聚集性疫情;各级疾控机构要充分利用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密切监视本地手足口病疫情,定期对手足口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科学研判疫情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辖区手足口病疫情异常增多或者有聚集性发病苗头,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做好环境消杀和病例隔离观察工作,严防疫情蔓延和暴发疫情发生;各类医疗机构要严格首诊医生完整规范填写每一例病人的传染病报告卡详细信息,必须在备注栏写明居家治疗或住院治疗或转院治疗,为后续传染源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及时开展检测,及时向送检单位反馈检测结果,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病原学监测依据。
在医疗救治方面,我市加强了对乡村基层卫生人员防治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基层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努力减少农村儿童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加强发热疱疹门诊管理,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科学规范做好病例诊断和报告工作。
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市级重症病例定点救治医院,承担全市重症患儿救治任务。据了解,两所医院已立即行动,作好收治重症病例的各项准备,确保随时收治病人。
对重症病例的转诊,我市要求各县级定点医院一旦发现重症病例出现危重倾向,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分片包干指导的市级医疗专家报告,经市级专家会诊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转诊至市级定点医院抢救和治疗。
我市同时启动专家巡回组制度,派出专家指导乡级医疗单位做好轻症患儿的治疗和管理。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要定期深入患儿家中,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督促轻症患者自觉执行居家隔离措施,避免疫情进一步播散。
在对重点场所的防控中,我市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配合当地教育部门,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尤其要高度重视流动儿童较多的托幼机构防治工作,一旦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重症和死亡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工作。对于发生聚集性病例的学校和托幼机构,经过风险评估可向卫生、教育部门提出建议,采取放假、停课等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针对传染病的防控,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