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军行动小组于上周日对本·拉丹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市的藏身处发动“定点袭击”,本·拉丹被美军击中头部身亡。各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但在报道中,媒体用的名字不统一,有的媒体用本·拉丹,有的媒体用本·拉登。近两天不断有读者致电本报热线,询问“美国击毙的到底是叫本·拉登还是本·拉丹?他俩是不是同一人”?对此,记者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给读者释疑。
按照规定,重要外国人译名一律应统一使用新华社的标准译名。新华社有个译名室,专管这一块。新华社翻译的名字是“本·拉丹”,因此报纸使用本·拉丹译名是正确的。
在新华社译名室,翻译人员要和不同种类的语言打交道,要和不同的罗马字母、英文字母、希腊字母、韩文音节、片假名和平假名“搏斗”。
【翻译人名遵循三大规则】
说起翻译人名,可能有人会嘀咕,不就是用汉字把外国人的名字读音标出来吗?译员陈有明解释说,不要小看这个译名工作,它是一种跨门类、多语种、涉及多种相关知识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由于译名的不统一和不规范会造成很多误会。
以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是译名人员总结出的三大规则,即翻译外国人名基本上根据译名表和译音表来音译;而外文字母拼写相同的外国人名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读音。译员李纯举例说,Rid按英语译为理查德,按法语应该是里夏尔,而德语则译为里哈德。这些都要分门别类,国家不同翻译出的名字完全不相同。最麻烦的是美国人名,美国本来就是欧洲各国的后裔组成的国家,翻译时更要看具体情况。
【“望文生音”产生很多错误】
按照译名室的翻译标准,很多国外名流的中文翻译存在很大错误。李纯举了最典型的“拉丹和拉登译名之争”和“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被错翻”两个典型例子。拉登是媒体根据英语发音译的,但拉丹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系里根本没有“登”这个音节,所以只能译成拉丹。从这点可以看出民间望英文而音译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本报记者 金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