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穆青的焦作情结
从黑暗中
我看见了你
燕归来 (外一首)
读书与往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5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穆青的焦作情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杨家卿 / 山阳情怀

  “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这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对穆老新闻精神的最中肯的评价,也是穆老作为新闻人的最大特点。稍加考察穆老“最厚的土层”,当离不开他的家乡河南。他把家乡河南作为他的采访调研基地的同时,把焦作作为他采访调研的重点,从而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情结,寄予了更高更厚的期望。有这样一组文字记载:1987年10月25日,新华社社长穆青一行到河南轮胎厂考察。1988年1月1日,《焦作日报》启用新华社社长穆青题的报头。1993年1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为《焦作日报》复刊十周年题词:“奋进”。1995年10月11日至17日,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和原副社长冯健一行在焦作考察采访。1995年12月4日,《焦作日报》发表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和原副社长冯健合写的长篇通讯《焦作,中国中西部升起的希望之星》。1997年1月1日,《焦作日报》启用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重新题写的简体字报头。

  对穆老仰慕已久,随手偶捡,便寻得上面一串穆老在焦作的历史印迹。今年是穆老仙逝8周年,我时常独自思忖,穆老作为中国当代新闻界的旗舰人物和一颗耀眼的巨星,他那特立独行的新闻精神,他那一篇篇大众式的鸿篇巨制,不仅记录着我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前进步伐,更成为激励着几代中国人不畏艰难曲折、奋勇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第一次见到穆老是1995年10月17日上午,在焦作宾馆(现在三维商业广场位置)会议厅聆听了穆老在焦作调研结束后的总结讲话。当时已是深秋时节,年迈古稀的穆老身着灰白色布夹克,精神焕发,豪兴胜昔。穆老在一阵长时间热烈欢迎的掌声之后娓娓道来,他讲,这次调研,时间虽然不长,但把整个焦作地区主要的县市都跑到了,一路下来,感触不少,我们看到了河南的希望和美好前程,也看出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从焦作上上下下民众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看出了河南人的志气。

  穆老若有所思地谈到,这些年来,我们河南的形象并不怎么好,作为一个河南人确实很关注。在新华社这样一个岗位上,跑的地方很多,但有人给我提意见说为什么跑河南那么多。什么道理呢?我就是关心家乡的建设,因为我们小时候河南太穷了、太苦了。过去我们多么灿烂的文化,多么好的文化发源之地,被帝国主义、军阀混战和日本人搞得简直不像话,水旱蝗汤真够悲惨,河南受尽了人间之苦。所以,我总有一种想法,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河南的振兴。过去我们写焦裕禄也好,写《潮涌中州》、《人民呼唤焦裕禄》也好,都是想替河南打打气,长长河南人的志气,不要甘于落后。河南人并不比人家缺胳膊少腿,在智力上并不差。古代既然能出那么多名人、伟人、圣人,为什么现在我们就落后呢?这次看到焦作地区生机勃勃,接触到的领导干部和乡村里的同志,没一个人叫苦,没一个人叫困难,这一点很重要。我觉得这种精神面貌非常好,这就是河南人的志气振作起来了,这一点我特别高兴。

  第二件事是1998年8月31日下午约四点钟,我和时任焦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穆玉华同志从新疆参加过中宣部《党建》杂志联络员会议之后,专门赴京与提前候约的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卢立文同志一同前往穆老家中,恳请穆老为“卢立文摄影作品展”题词。当时,我坐在沙发上,一边听谈话,一边近距离默默观察这位敬慕已久的前辈。穆老鼻高目深,霜染两鬓,略微卷曲的头发已经稀疏,额头和眼角皱纹明显。他举手投足的从容沉稳,一般人身上难得一见。我在他的脸上读出了中亚人的印象,也读出了他深厚的人生沧桑。在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与穆老谈及的话题很多。我见缝插针向穆老请教一个问题,我上中学和大学期间,老师把您的大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的拿作通讯体裁讲,有的作为报告文学讲,还有的当做散文讲,究竟应该定为哪种体裁比较合适。穆老回答我,几种体裁都行,都有道理,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穆老翻看卢立文的摄影集,对其中不少作品大加赞赏,特别是看到一幅一群玩童在黄河边击水嬉戏的照片时,穆老说,抓拍到这样的照片很不容易,没有任何导演的成分。穆老不仅是文章大家,还是摄影高手。199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他的摄影作品时写道:“他是在用摄影机尽到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特有的修养和智慧表现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再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抒发自己,激励他人对祖国、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建造之情。”穆老拿出了他的摄影作品。我们看穆老的摄影,视角独特,形象生动,色彩丰富,意蕴深厚。其《彩色的世界》、《穆青摄影》,构图别致,画面优美,气势尤为磅礴,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是穆老在新闻界倡导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论的最好诠释和佐证。有专家型领导称穆老的摄影作品是“政治家的思想底蕴与艺术家的美学修养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

  穆老的夫人续磊坐在沙发上看着我们聊天,我拿着一张穆老在焦作云台山的照片说,穆老看起来像50多岁的样子,惹的几个人尽皆开怀大笑。早就听我大学同班同学、现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的雒应良多次讲过,穆老的夫人续磊是著名抗日名将续范亭的女儿,从小在延安保育院长大,她性格坚毅、质朴、谦虚,让我们丝毫不觉得她像名门之后。几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以领导夫人自居。身体尚可时,曾做过多年记者,一向敬职敬业,工作中从不争名争职争权。这种精神至今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和穆老闲聊中谈到,当时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同志陪同穆老考察焦作在一个县进晚餐时,县里一个主要领导酒酣之际脱口而道,穆老那篇著名通讯第一次是在收音机播出后听到的,他毕业后给学生讲的第一节课还是那篇文章,真是教育了几代人。可笑的是最后一句话他说穆老我喝多了,前边说得都不对。赵德润同志马上更正,你前边说得都对,最后一句说的不对。这段多少带点演义的传闻在焦作煞是风传一阵,穆老和大家听后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快要结束谈话时,我提出每人和穆老合影作一留念,穆老欣然应允。这一历史的瞬影成了我向穆老求教的最后见证,也成为我永远萦之于怀的纪念。

  (图片采自本报资料库)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