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妈,您老的胃病好些了吗?青光眼手术后还看得清楚吗?这是我给您配的老花镜,戴上试试。”
5月8日母亲节这一天,武陟县黄河岸边一个普通农家院子里,一个城里人装束的中年妇女对着一位农村老太太“妈”长“妈”短地叫个不停,一会儿给老人梳头发,一会儿给老人嘴里塞糖果。
“老嫂子,你啥时候有个城里闺女呀?”一个街坊瞅见这母女俩的亲热劲儿,真有点眼馋。
“这是俺19年前认下的闺女,她叫卫伊萍,还是‘感动焦作十大人物’哩!”老太太自豪地说。
老太太名叫詹翠妞,今年65岁,是武陟县詹店镇杨延井村人;而卫伊萍则是我市山阳商城一家毛巾经销店的老板。实际上,卫伊萍应叫詹翠妞“干妈”。
19年前,一场意外的相遇,让这两位素昧平生的女人结下了母女之情。
那是1991年初秋的一天,距预产期只有6天的卫伊萍独自乘长途客车从济源前往郑州。半路上,卫伊萍突然感到阵阵腹痛。“我怕是要生啦,帮帮我吧。”痛感越来越强的卫伊萍不得已向售票员求助。
车开到武陟县詹店镇医院,卫伊萍被抬下了车。
“胎位不正,难产,最好做剖宫产手术。”接诊医生说。可是,没有人能在手术单上签字。
病房里,卫伊萍在疼痛中煎熬着。从上午到傍晚,她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
“这要生孩子的人身边咋连个家属都没有?”天快黑时,前来给住院亲戚送饭的詹翠妞看到了病房里无人陪护的卫伊萍,“闺女,我带的饭多,你吃点吧。”
一声“闺女”,让处于撕心裂肺疼痛中的卫伊萍如同见到了亲人,她一把抓住老人的手,再也没有松开。
这一夜,老人一直守在卫伊萍身边。她一会儿扶着卫伊萍来回走动促使分娩,一会儿央求医生想办法。半夜时分,卫伊萍羊水破了,但婴儿未能娩出,母婴处于危险之中。老人“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求你们救救这娘俩吧!”
第二天凌晨,孩子终于生了出来,可卫伊萍因大出血昏了过去。
第六天,卫伊萍苏醒了。她看到老人还在自己身边,“大妈……”泪水从脸上滚落下来。
“这几天,都是这位大娘求别的产妇给孩子喂的奶。”同病房的病友说。
卫伊萍因身体虚弱出不了院,她丈夫和家人又联系不上,没人前来照应。大妈索性从十几里外的家里取来锅碗瓢盆,在病房外支起了火,一日三餐一口一口地喂卫伊萍吃喝,给孩子洗尿布,就像照顾自己的亲闺女一样。
半个月过去了,卫伊萍可以出院了。大妈说:“闺女,先去我家住上一阵子吧,我帮你再补补身子。”“妈,从今往后我就是你的亲闺女。”卫伊萍与大妈紧紧抱在一起。
从此,老人就把卫伊萍当成了自己的大闺女。卫伊萍逢年过节都要到武陟乡下的“娘家”去看看。今年母亲节,卫伊萍放下手头的生意,又来到了干妈的身边,这是她今年第三次上门看干妈。
饭桌上,卫伊萍不时给老人碗里夹菜。“我一直忘不了妈在我坐月子时做的红枣小米粥,一碗饭里放了四五个荷包蛋。”
“妈,你那会儿帮了我,也让我这辈子学会了帮助别人。去年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我去那里当志愿者,帮助那里的群众。”卫伊萍说。
“闺女,你做得对。遇到别人有难处,咱哪能不伸把手呢?”老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