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高原、邱明媚) 为第一季度画上精彩句号的是沁阳市的财政收入。今年1~3月份,该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4%。
作为曾经“十八罗汉闹中原”的一员骁将,这两年,沁阳人准确定位,埋头苦干,克难攻坚,抖擞出了自己的精气神,综合经济实力由“十五”末全省第十位,跃居到目前的全省第四位。
“敢想敢试,实干创新,争当科学发展第一试验田和中原经济区排头兵的目标和信心,是我们科学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源!”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解释说。
其中,科学应对金融危机,打造最善待企业的城市,是该市发展中的得意之笔。
在全省率先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十二条”,实践“母鸡理论”和“小麦精神”,斥资8000余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面对企业遭遇的资金和人才瓶颈制约,该市在国内率先提出并成功实施了“资本活市”战略和“人才兴沁”战略。两年来,该市共为企业融资70多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新增贷款总和的两倍;后者将1位工程院院士、28名国内行业领军人才引入沁阳。目前,该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
沁阳发展靠工业,原来铝电产业“一柱擎天”,产业政策的不断变动让当地经济起伏不定。
因此,瞄准经济转型,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引导主导产业向“多点支撑”转变,成为当地执政团队的共识。
书记、市长带队招商引资,五大班子全力服务项目。短短几年,河南神火、中国昊华、中电投、广东兴发、山西晋煤等一批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投资沁阳。如今,以新能源、化工、电动车及动力电池、铝及铝深加工、复合材料、造纸装备及造纸、光电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八大工业”,成为沁阳新型工业体系的新贵。
强力打造的沁北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和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去年,该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32.2%,实现税收4.2亿元。
去年,该市年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是5年前的5.7倍,3年前的2.1倍。
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等殊荣也不约而至。
今年春节,返乡探亲的山东大学教授周树雨下车后,站在沁阳市宽阔整洁的太行路上差点迷路。原来去年该市投资逾4亿元的“六路一中心”建设,彻底改变了当地城建落后的面貌。“
去年一年,沁阳用于民生工程的资金就有6.3亿元之多。
“发展为了民生。现在我们更多是在算老百姓的满意账,只要能改善群众生活,再多我们也舍得花。”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
“三就一保”是财政投入的重点。
投入1.5亿元建设了沁阳一中新校区,建成了焦作地区第一所民办高校——焦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还有2所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
积极争取全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每年就拿出1200万元作为配套资金,使全市4.1万名60岁以上农村居民开始享受每月72元的养老保险金待遇。
新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每年仅用于此的补贴就有600多万元。投入配套资金7000余万元争取了廉租房建设项目,其中一期1.2万平方米建设已经全部竣工,有60户已经入住,还有9.9万平方米在建设中。
随着183个外来项目的进驻,沁阳市的就业平台进一步拓宽。据不完全统计,该市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18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0%。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