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弹指一挥,山阳沧桑巨变。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山阳区经济发展环境最优、引进项目最多、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十一五”期间,该区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33个,累计利用外资达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58亿元。
“企业竞争市场,政府竞争环境。近年来,山阳区紧紧把握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这一主题,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效能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作为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大举措,带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面对成绩,山阳区委书记牛炎平坦言。
环境就是生产力。该区用五年风驰电掣般发展的历程,为这一命题作出精彩的诠释。
“责任状”引来全员招商
五年来,该区每年都要与各街道办事处及经济职能部门签订招商引资责任书,明确招引项目类型及时限,并成立了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推进工作组,各街道办事处及各单位逐级细化目标、责任,瞄准全区产业转型所急需引进的商贸、循环经济、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
在该区,流传着这样一则招商引资的佳话。去年7月下旬,在外地培训学习的牛炎平得知深圳文燊威集团打算对外投资的信息后,立即委托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秋红和该集团负责人接洽。第二天,郑秋红便匆匆赶到深圳,详细为该集团负责人描述焦作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山阳区得天独厚的优势。8月下旬,利用该集团负责人到郑州参加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访豫活动的时机,牛炎平和郑秋红等领导再次前往拜访,最终赢得该集团负责人的信任,两天内便与该区签订了投资9亿元的太古广场项目。
小小一张“责任状”,牵动全区的招商引资责任体系,也激活了全员招商的一池春水。尤其是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主体,该区各街道办事处这样规定:“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副书记三个主要领导轮流外出招商,确保全年中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人在外招商。”目前,在山阳区,“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人人都是发展责任人”的做法已蔚然成风。
“服务手册”带动全民助商
眼下,该区300余名科级干部人手一本项目服务手册,每月每名科级干部都要带着它深入所分包服务的项目、企业一线,详细了解项目、企业在建设和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掀起了帮扶项目、企业发展的阵阵热潮。
在项目建设中,该区实行区五大班子领导、区直部门分包制,形成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建设机制,区五大班子分包领导每月召开一次项目建设碰头会,每季度开展一次项目集中观摩点评会,并建立企地交流制度,定期召开联谊会,对企业提出的问题确保在第一时间解决,不断提高项目的落地率、动工率和投产回报率。同时,该区还深入开展“我是企业服务员”等活动,充分发挥三级服务中心优势,为辖区企业提供代缴代办各类税款等30余项服务,为投资者提供项目审批、户口迁移、子女就学等全程服务。
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资金瓶颈难题,该区每年都要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在前不久刚举办的山阳区2011年度首场银企洽谈会上,当场签订协议16项,达成合作意向32项,涉及贷款资金17.8亿元。
“两不接触”托起全区安商
在项目建设中,该区一直遵循“两不接触”的原则,即入驻项目办理手续不与部门直接接触,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项目征地不再与村民接触,由职能部门将土地收储,全面实现入驻项目手续办理高效率。这只是该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同时,该区出台了扶持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措施,并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特别是工业生产性大项目,还将享受“一事一议”的特惠政策。另外,该区还实施重点项目挂牌制度,不断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让投资者放心,让经营者安心。从项目手续代办制、地方事务包揽制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到项目流动资金的筹措;从土地征用过程中协调企业需求与农民利益的土地转让金调节,到项目入驻后的全程支持与帮扶……正是该区全民“亲商、安商、稳商、富商”的开放意识,使得全区的发展思路,在各行各业结出了累累硕果。
“十一五”期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85亿元、37亿元和1.74亿元,平均每年以18.8%、29.7%和24.6%的速度增长,经济已驶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周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