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的辩证,与山阳区工业转型升级有何关联?
山阳区卓有成效的实践是:进行结构调整,就会关停一些企业,做减法;但关停企业后要有新的增长极来代替,就要做加法。进而,通过技术改造,对一些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增质增量;通过延伸链条,打造新型工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乘法效应”。
“加”、“减”辩证之后,山阳人打造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山阳——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9.2亿元,多年来比重偏低的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持续提高,由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37.6%,上升3.6个百分点;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2.65亿元,较2005年增长104个百分点。
山阳区为啥要搞“加”与“减”的辩证?先看背景:于1991年由郊区改撤而立的山阳区工业基础薄弱,并大多属于规模小、污染重、能耗大的资源依赖性企业。为解决城区环境污染难题,淘汰落后产能,自2000年至2006年之间,山阳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先后关停了辖区内小水泥、小耐火材料、小冶炼、小化工、小煤矿等企业数十家。为此,山阳区不仅付出了财政收入减少的巨大代价,还要面对几万职工的再就业难题。
对此,山阳区区委书记牛炎平直言不讳:“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山阳区的必然选择。”
但对于以发展为主题的区域经济而言,离开经济数量增加空谈经济结构优化,无异于痴人说梦。“减法”之后该咋干?牛炎平说:“用新兴企业填充做‘减法’腾出的巨大发展空间,以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立足高、精、尖项目建设不断档,增强产业优势不减弱,落实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工业项目,以优质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发展之路。”
打造一个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高利用、低排放、无污染或污染小的绿色循环经济循环链,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由此产生。2008年12月,山阳区在中原路以东、山门河以西、焦辉路以北、南山路两侧,规划建设总面积6.59平方公里的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应时而生。
焦作市源圣工贸有限公司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企业典型之一。该企业生产的页岩粉煤灰烧结砖以距公司1公里原太行山开采所排出的工业废渣和电厂发电后排出的工业废渣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烧结而成。它的建设不仅可为电厂粉煤灰堆放减少购地费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而且其生产的砖与黏土砖相比,还可实现节约土地并提供几百个就业岗位。说起这些,源圣公司制砖厂厂长陈有成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吨废料烧制烧结砖400块,公司目前年产1亿块烧结砖计算,每年可消耗工业废料24万吨。”
去年6月,美国华盛顿州副州长布拉德·欧文在该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的三利达娱乐设备有限公司考察时,看到该厂生产的弓弩工艺精湛,情不自禁地连声说好。据了解,该公司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专业研究、开发、制造健身器械的企业,其产品已经远销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
截至目前,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拥有中晶水泥、巡返特种玻璃、源圣工贸等企业19家,2010年累计完成营业收入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
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山阳区还形成了一个共识:高端产业肯定要有高新技术含量,但高新技术不一定只存在于高端产业中,传统行业中同样也可以高新技术化。
为此,该区紧紧抓住集聚区内产业集聚的优势,并出台了《山阳区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科技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仅3年来,该区就给予企业项目资金支持835万元,21个项目被列入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目前,该区80%以上的超1亿元企业都建立了研发机构,经国家、省、市等科技部门认定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家,巡返特种玻璃、三利达弓弩、绞胎瓷等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自主品牌不断涌现。截至目前,该区仅集聚区内企业就申报专利600余项,4家企业通过了市级以上工程中心认定。
与此同时,该区与清华大学、郑州大学化学院等高等院校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定期开展科研成果与项目对接活动,并将辖区工业企业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无法解决的难题进行筛选汇编,建立企业技术难题“信息库”,与国内有关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广泛联系和沟通,促成焦作市怀山纯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和河南农大、南京农大、河南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生物酶技术,成功破解怀山药在深加工过程出现的淀粉变性难题;促成鸿宝铝业有限公司和河北省涿州市有色金属新技术开发中心合作,将废铝制品破碎造粒加工成再生铝粉,目前该企业年产能达200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该区已有100余家企业与全国10家科研院校建立了2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在技术依托、成果转化和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实施了60多个合作项目,转化各类科研成果23项。
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该区以集聚区为依托,突出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机械装备产业,以替代石油能源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发光材料、环保节能建筑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不断提高研发能力,拉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集聚区产业链向高端集聚。
“高精尖项目引进来就是财富;反之,即使引进来最终也是包袱。”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秋红说。近年来,该区围绕“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拓展领域”的要求,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进一步优化全区产业布局,将发展目标瞄准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知名度高、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大企业。截至目前,投资3.2亿元的多碳醇助溶剂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1.8亿元的恒艺喷气纺织、LED级蓝宝石单晶基片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也相继落户。其中,多碳醇助溶剂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成功研发出新型醇基液体燃料及自动气化灶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6项国家专利技术、1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的新产品,成功实现以醇代油,为化解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世界难题,作出了有益尝试。河南超燃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海生告诉记者,公司利用酒精厂、甲醇厂、化肥厂的废液,经膜脱水精馏工艺,研发出使汽油与甲醇互溶的主导产品多碳醇助溶剂、醇基液体燃料及燃具、M85醇醚汽油燃料等10多种下游产品。秦海生说:“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产值10亿元、利税1.5亿元。按年产10万吨计算,与乙醇汽油相比,可节约标准煤1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万吨。”
“十一五”期间,该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56个,投资2.5亿元的三合利众热电厂、投资1.8亿元的中晶水泥、投资1.5亿元的汉河超高压电缆、投资3.2亿元的多碳醇助溶剂及醇醚燃料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培育产值上亿元企业7家,比“十一五”规划目标超出3家,实现了工业由资源型经济向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深加工、新型能源等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投资20亿元兴建占地1000亩的修正中原(焦作)产业园将于6月份开工建设。”临近采访结束,郑秋红告诉记者。依托修正集团,山阳区将培育一批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骨干企业,构筑“核心企业—专业产业园区”工业发展新模式,带动产业链式发展,扶持培育修正中原(焦作)产业园大力发展药品生产、现代医药物流等产业,逐步形成以药品生产、医药贸易为主体的重要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较强的集群优势,支撑山阳区工业加快发展。据悉,2015年,该产业园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年纳税5亿元,成为该区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