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树勋 通讯员李霞) 如今,走进孟州,你会被一种奇特的景象所吸引:走进任何一个乡镇(办事处)、一个乡村、一家农户,那里的人们都会给你说出包乡、包村、包户干部的名字。如果这还不能让你惊奇的话,那么该市上到市委书记、市长,下到机关干部经常到农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一定让你震撼。这种场景如今已经在该市的干部中成为平平常常的事情。而这也仅仅是该市推行“六项保障机制”,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缩影。
据悉,该市的“六项保障机制”为“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工作落实建立台账制,重点工作实行领导分包制,解决问题实行联席会议制,工作推进实行督察评比制,工作成效实行严格奖惩制”。该市市委书记魏超杰说:“孟州市在深化创先争优中,把今年定为‘干部作风建设年’,‘六项保障机制’是干部作风转变的督导机制、落实机制。”
“包乡联村驻户”的做法并不新鲜,但该市按照“六项保障机制”的要求一一破解,规定每名市级领导分包一个乡镇、联系一个行政村和至少三个农户,每名科级干部联系一个行政村和至少三个农户。每名干部选择的联系户要兼顾经济条件好中差家庭,每个行政村要确保至少有一名科级干部联系。记者在该市组织部翻开一份份干部联户表,随意拨通了一位机关干部联系的该市槐树乡东孟庄一家农户的电话。这位农户告诉记者,联系他家的这名干部每周都要抽出1~2天时间到家里来,除了一起干农活外,就是一起建大棚,帮他推销农产品。据悉,从该市市区到该村有十几公里。
“六项保障机制’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表格上的方案、方式,而是要落实在实处,从而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年说。对此,该市成立了由该市主要领导牵头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环境立市、新农村建设、文明创建等五个小组。五个小组根据“六项保障机制”一一分解责任,制定制度,建立每季、月、星期的台账,定期深入现场进行督察,大大推进了该市各项工作进程。新农村工作组每次会议都在现场开,不仅在短时间内开工了四个农村中心社区建设项目,还制定了农民市民化的房改、土地交易、保障等一系列惠民制度,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该市今年投资5亿元的西冷冰箱项目从洽谈到开工建设仅用三个月时间,“六项保障机制”功不可没。
“六项保障机制”在化解矛盾中,针对农民关心的一个个问题进行分解,明确了干部的任务。如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中,就明确了对可能影响稳定的邻里矛盾纠纷、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问题及时梳理归类,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市级领导每人分包一起重点信访案件,与信访户逐一见面,深入细致地做好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明确干部要帮助的困难农户、困难群体,并规定了帮其脱贫致富的期限。今年春旱,每名干部都及时到农户家中解决抗旱问题,使该市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今年4月份,该市个别农户的蔬菜滞销,干部及时帮助促销,使得该市没有一家农户的蔬菜出现积压现象。
本报讯 (记者郭树勋 通讯员刘坤) 刚刚成立不久的“五彩”新区以强化产业板块、淡化行政模块为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抓手,在产业发展、城市定位、资本运作、城乡统筹、就业安置、城镇保障等运行机制上创新,使得“小政府大服务”机制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记者近日翻开该区“十二五”规划纲要,该区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战略,按照淡化行政化、强化园区产业化的要求,进行产业功能分区,充分发挥园区的吸引辐射作用,强化园中区、区中园的城市分工协作职能,相对集中地发展机械、光电、新材料等六园一区。通过园区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做好史平陵村商贸市场、仇化庄村商贸市场、大北张村五交化综合批发市场等生产安置项目的推进,加快推进两个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核心区23个行政村的改造工程,妥善解决好失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目前,在该区的核心区李万街道、文苑街道,共有23个行政村。该区用产业板块“取代”单纯的行政区划,实现农民与园区产业板块对接。针对产业技术特点,该区加大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先后投入60余万元,组织了车工、焊工、园艺等各种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民上千人,其中有809人实现就业。近日,记者在该区采访,恰好碰见该区李万街道的苏明,每天都要到家门口的厦工机械上班。经他焊接的机械零件,完好率达到99%。每月领取1800多元工资的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工,可他感觉无论在经济收入上,还是工作环境上,自己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该区积极探索行政主导的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展资金筹措新路子,目前该区与多家银行签订的银企对接战略协议积极盘活资产存量,引入外生增量,多渠道、多形式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对具有商业价值的各项要素资源实施资本化运作,打破城市建设过度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经营城市的科学化。同时,该区创新公共资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集聚,筹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办辖区建设工程交易、土地使用权交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进场交易事项。该区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耕地1000亩。规模化的高效农业让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农民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
农村养老是一大难题,该区引导农村用好、用活征地款,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负责的原则筹集资金,积极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推行农民养老补贴制度,实现了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全区2300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按月领取养老补贴,人均每月160余元,目前已累计发放340余万元,基本解除了百姓养老的后顾之忧。同时,该区推行了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96.8%;完善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率先消灭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