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马村区按照有关规定,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严格把好发展党员“五关”,进一步改善了辖区党员队伍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实行目标制,把好计划关。该区把女性和初中以上文化人员中的骨干作为组织发展的重点,要求各党支部无特殊情况,每年培养2~4名发展对象,平均每年要吸收1~2名新党员。
实行培养教育制,把好质量关。该区采取“两推三考”方法,对于党支部提名的先进分子,必须经党员大会和职工(村民代表)会议推荐后,才能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先进分子经过党支部考察后,才能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区委组织部考核后,才能成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经过党员大会投票通过、党(工)委考察后,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实行公示制,把好标准关。该区明确要求,新发展党员对象在提交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之前,要将其有关情况进行7~10天公示;党支部安排专人受理群众意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切实增加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
强化预审制,把好审核关。该区坚持审查发展计划、预审发展材料、审查入党手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有效保证发展质量。
落实责任追究制,把好评估关。该区在党员发展上严格标准、慎重发展,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发展党员工作的每个环节,各党支部都分别落实责任,形成全方位的责任保证体系。
(张瑛 徐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