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报热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避难何处有方舟
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考试
16日起开始报名
周六有场专业招聘会
卫生类毕业生可参加
第三期附息国债今日续发行
未来三天气温上升
夏季注意饮食卫生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避难何处有方舟
——“市民观察团”探访我市防灾减灾应急设施随行记

作者:本报社会新闻采访部集体采访报道
  市地震台设备先进程度及监测水平在全省地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龙源湖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电源系统可以提供四天的电源保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假如灾难突然降临,假如房屋变成瓦砾,假如停水断电又缺粮,假如……市民该向哪里疏散、能得到哪些救援?

  汶川大地震3周年前夕,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市政协委员、社会救援机构成员、中小学实验基地教师、网民代表、普通市民等组成“市民观察团”,实地探访了我市防灾减灾应急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硬件全省一流,软件尚需完善

  5月10日9时许,在龙源湖公园西门口,一块“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在雨中显得格外醒目。

  “这个公园总面积1700亩,其中可用于应急避难的区域面积约60万平方米,按人均4平方米计算,可临时安置15万人紧急避难。”市地震局震防科科长赵孝华说。

  顺着公园内环湖柏油路向南走不远,一座白色的建筑立于绿荫丛中,这就是我市龙源湖公园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指挥中心门厅里两行红色标语赫然醒目。据介绍,这栋320多平方米的房子整体建筑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并安设多种设施,一旦大震发生,这里就是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走进这栋建筑,右手第一个房间是监控室,市民代表从监视器上把应急指挥中心周边区域及房顶的卫星天线、太阳能设施等看得一清二楚。左手是一个震情会商室,墙上挂着多幅“焦作市地震抢险救灾图”,图上各种红色线条及箭头标注出我市城区地震应急抢险救灾模拟方案。

  一台便携式地震监测仪引起市民代表的注意。“这台仪器价值20多万元,可接收到地表极微弱的震动,并能将信号放大60万倍。一旦震情发生,它将用来实时监测地震数据,并通过卫星天线传到省地震局。”在南侧一个房间里,赵孝华指着这个体积不大的圆柱形罐状物说。

  “这里的照明、电脑和仪器设备所用电源,都是太阳能自备发电提供的。”赵孝华说,“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时,政府投资40多万元配备了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所发的电通过逆变器变成交流电,平时存储的电能能让该避难场所使用4天左右。”

  “灾情发生后,自来水可能中断,疏散在这里的市民饮水问题怎么解决?”有市民代表问。“龙源湖公园避难场所有两眼200米深的应急水井,将会利用太阳能自备电源抽水,能够满足应急避难场所里人们的用水需要。”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说,“在疏散地还有两个应急厕所,共拥有24个蹲位,化粪池及排水设施均已建好,一旦震情发生,周围搭起帐篷,就能当临时厕所用。”

  据介绍,目前我市共设有24个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中心城区有人民公园、龙源湖公园两个避难场所,可同时安置22万人的应急避难。就现有条件来说,龙源湖公园的应急避难设施在全省尚属一流。

  “除龙源湖公园和人民公园外,居民区附近的空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等开阔地带在紧急时都可以用做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如果发生突发性灾害,并非一定要进入这两个避难所。”赵孝华说。

  市民代表在参观时表示,龙源湖公园应急避难硬件设施较为完备,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没有进行疏散人群区域划分,没有制定人员、车辆进出路线,没有设置救灾物资发放通道,没有专用广播信息设施,这些大都是软件系统,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应该予以完善。

  地震监测部门:设备较为先进,科普力度不够

  解放区上白作街道狮涧村一处深深的院落里,我市地震台建于其中。

  市地震台始建于1976年。2010年,这里的地震监测已由模拟记录改为数字化记录。目前,其设备先进程度及监测水平在全省地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走过一道地震科普画廊,绿茵茵的草地上,一个梯形的玻璃罩出现在人们眼前。“‘深井水位’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市民代表慕海华问。“这个深井主要是通过观察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位、水温变化和矿物质溶解度,来测定地壳的变化,进而对地震预报提供依据。”市地震台台长卫超说。

  鉴于我市的地质构造,国家地震局还在我市地震台里装备了强震监测仪器,实时记录并传输着地层变化数据,这台仪器可以将地表脉动信号放大10万倍以上。

  地震监测室是地震台的核心部位。在这里,以往的传统监测设备已经被先进的微震仪、水管倾斜仪、CZM-2型质子旋进型磁力仪等所代替。其中微震仪通过光纤传输与国家地震局联网。

  一台屏幕上呈现几道波形的电脑前,卫超说,这是数字化测震仪,通过安装在太行山山麓基岩上的探头,将地震波放大10万倍后,在电脑屏幕上用波形表现出来。

  “这里最先进的前兆仪器是水管倾斜仪,它能监测到全球所有地方6级以上的地震,同时为我市周边地区中强地震提供预测依据。”卫超说,“2010年年初,市地震台对位于地下30米深的地倾斜硐室进行全面改造,成功安放了30米长的水管仪。改造完成后,水管仪无论是从灵敏度还是内在精度上都超过了以前使用的SQ-70型石英丝水平摆。目前,全省装备水管仪的地震台只有两家。”

  “我市地下有多条地质断裂带,具备发生地震的构造条件。我市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级别为6级,平均间隔400年发生一次。我台记录的最大地震级别是发生于孟州的4.3级,2009年12月监测到震源位于修武的4.1级……”卫超说,“如果真的发生大地震,地震来时先有纵波,人是难以奔跑的,应就近躲到安全地方。如果人在床上,最好是滚着下床。通常,家里的沙发、床铺应与屋顶预制板成垂直方向摆放。在家里,卫生间、厨房等空间狭小的地方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我认为应该大力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地震科普长廊应该搬到社区里。”市民代表王香兰说。

  “地震台是个很好的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应从娃娃抓起。”市民代表秦继利说。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存虽在增加,但数量有限

  儿童福利院一幢楼房的一楼,是我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里,一顶顶帐篷、一摞摞棉被、一包包棉大衣、一箱箱雨靴……各类救灾物资码放齐整。

  “去年,我市财政投资85万元购置了286顶帐篷、3700条棉被、2000件棉大衣等救灾物资。今年,市财政计划投资100多万元继续添置救灾物资。”市民政局副局长马小战说,“这些救灾物资都是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采购的,不仅在出厂时有产品检验合格报告,进库时还请市质监部门进行了复检。现在,民政部门正与几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接洽,试图建立食品特别安全通道,一旦遭遇灾难,可以优先保证食品供应。”

  “救灾物资储备应该有专门仓库,车辆应该直接对接库房大门,以便于快速搬运物资。”市民代表王红霞说。

  “救灾物资关系重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库存数量很有限。同时,救灾物资存放时更要注意防潮、防火、防鼠、防盗。”市政协委员、市民代表董世坤说。

  “棉被体积大,不利于搬运、携带,且不防潮,救灾物资应多储备一些睡袋。”市民代表、民间户外救援队队长张杰说。

  马小战表示,救灾物资储备工作会充分吸纳市民代表们的建议。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