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怀川,一方神奇的土地。
在这片生金长银的土地上,勤劳聪慧的怀川人,用双手创造出无数的辉煌与荣耀。
黄河以北第一个吨粮市、中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全国粮食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一串串耀眼的光环,使我市赢得了“粮食高产看焦作”、“放心农业看焦作”的美誉。焦作农业也因此成为一个品牌,声名远扬,叫响全国。
(二) 当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之际,永不满足、永远追求超越的怀川人,吹响了用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号角。
思路决定出路。焦作农业从哪儿发力?向哪儿转型?怎么转?金色田野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对焦作农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必须从焦作实际出发,寻找到一条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方针要求的转型提升之路。
(三)翻开焦作农业发展史,走过的是一条上世纪70年代抓温饱、80年代抓高产、90年代抓高效、新世纪抓多元发展的路子。
上世纪80年代,我市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狠抓新品种选育,先后培育出“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58”、“豫麦65”等具有焦作特色的小麦新品种,小麦单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亩产连跨400公斤、450公斤和500公斤三个台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市大力推行统一供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全面实现了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小麦生产实现了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历史性跨越。1999年,我市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小麦亩产千斤市。
步入新世纪后,我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小麦种子产业化工程和优质小麦工程。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乡村工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实现了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特色农业的拓展,由高产向高效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我市农业取得的辉煌成绩固然可喜,问题和忧患依然尚存,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叫响全国的名牌不多、农民增收速度不快、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规模较小。在全国、全省、中原经济区城市群竞相转型提升,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焦作农业不转型,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就难有大的提升,农村经济就难有大的发展。
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让基础更牢稳,优势更彰显,特色更鲜明,这是焦作农业的努力方向。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坚持和创新、挖潜和开拓的关系。
在农业转型中,既要继承焦作农业既有的成绩和辉煌、既有的经验和传统、既有的力度和气魄,同时又要追求超越、谋求发展、转变观念,把粮食高产开发的经验运用到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更为广阔的农业领域,实现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在农业转型中,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坚持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同时又要敢于创新,不断研究农业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创造性地解决焦作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在突破发展瓶颈中实现转型和提升。
在农业转型中,既要不断在粮食生产、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优势领域,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挖掘更加快速、更加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同时要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广度,着眼于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同步提升,农业各层次效益同步增长;要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深度,引进国内外高精尖加工技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要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质量空间,高举质量安全旗帜,积极发展农业标准化,重点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培育知名企业,打造知名产品,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和提升。
(五)焦作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转型提升的条件已经具备。具体向哪儿转,怎么转?
要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把着力点放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上,放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往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上转,往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上转,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上转,往加快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上转,往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上转,实现高产与高效、增产与增收、生态与安全的统一。
(六)一个“转”字学问大。焦作农业要加快实现“四个转变”。
转变农产品生产目标,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市场、注重结构和注重质量安全转变。经济社会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品种区域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农产品生产要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农产品适销对路,既能生产得出来,又能销售得出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的提升,狠抓源头管理、流通检测、市场监管,确保不发生大的质量安全事件。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现在我市中低产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农业领域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利用率比较低,大量农业废弃物与畜禽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只有56%。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要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依据我市现有的气侯条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我市实际的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要大力推广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农业等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积极发展乡村新能源,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格局。
转变农业劳动者素质,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有文化的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对我市农业生产带来的新挑战,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8亩,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社、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要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要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不能仅仅依靠农业自身,要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力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有理由相信,焦作农业一定能转出活力,转出效益,转出一片新天地。